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逐年上升,每年大约有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每年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因患该病而导致残疾,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人们普遍害怕患上这类疾病。
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需要输一两次液。一些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有过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病史的人,不注重平时的预防措施,每年都要求为其输液。有些基层医生也经常“忽悠”病人及家属,鼓励患者输液,通过输液获取利润,这些医生非常希望碰到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一次可以开一个十几天的输液处方。
其实,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个认识误区,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要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了解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就是要搞清楚人们为什么会得这些疾病。
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危险因素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例如成年男性冠心病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性绝经期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显著增加,接近男性。二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饮酒、高脂与高盐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等。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但通过每年一两次输液并不能控制上述危险因素,也不能认为输液就像打防疫针预防传染病那样,会使身体产生对心脑血管病的免疫力。所谓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输液药物大多是些中药制剂,具有活血祛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时的辅助治疗,但这些药物都没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既不能预防冠心病,也不能防止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况且,预防心脑血管病是个长期过程,不是通过几天或十几天的输液就能实现的。
此外,输液还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从医学上来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可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可以造成发烧、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在使用输液的方法治疗时,由于药品的剂量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以及适应症禁忌,操作失误等原因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除治疗疾病必须输液以外,平时应尽量少输液。
我国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饮食干预方面,应减少脂肪摄入和限制能量摄入,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原则,肥胖和超重人群的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从而使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增高。增加膳食纤维能减少20%-40%的心血管病发病率。此外,应减少钠盐的摄入,不饮酒或少量饮酒,每日饮酒量要少于20克酒精,适量饮用红葡萄酒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其次,吸烟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致病危险仅次于高血压。吸烟超过20支/天者患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2-6倍,吸烟时间越长,危险越大。
再次,增加体力活动可减少20%-50%的心血管病病死率,特别是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体力活动应以有氧锻炼为主,步行是最安全有效的运动之一。
对于已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首先,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均应控制在/90mmHg以下,甚至更低。在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偏高的,应考虑选择应用降压药物。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定期测量血压,长期规范地服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只凭自己的感觉无规律用药,血压忽高忽低,还会突然诱发脑血管病的发生。
其次,调脂治疗。血总胆固醇和LDL-C升高及HDL-C降低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目前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的干预主要是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
再次,降糖治疗。心血管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饮食干预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础,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血糖仍不达标的应给予降糖药物。
最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具有确切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作用,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基石。
总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依靠各种途径进行卫生宣教,使人群自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控制血压、血糖,降低血清胆固醇,这样就可以让人们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赵德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