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脚上一个小黑点
演变成腿、脚严重坏死
八旬老人面临截肢
十几天内突发2次脑梗
七旬老太命悬一线
而罪魁祸首,竟然都是
心脏!
老人腿脚坏成“干树枝”
带医院看病已经过去2周了,陈先生仍然沉浸在满腹的懊恼中。
如果尽早就医,父亲的病情也不会恶化成现在这样:
从左脚趾上的一个小黑点,
演变成左腿脚发黑、严重溃烂,
唯有截肢,才能保命。
对于父亲身体的变化,陈先生一开始并不知情。
年6月,陈先生的父亲偶然间发现自己的左脚脚趾有些发黑。
起初,他还没有当回事,只是抹些药膏。此后,药膏越抹越多,可发黑的地方却越来越大,但老人一直忍着,没告诉子女。
忍着忍着,半年就过去了。
直到2周前,老先生一直高烧不退,家人赶医院,这才得知他真正的病情。
老人的左脚和左膝盖已经完全发黑、坏死,小腿也有大面积坏死,触目惊心!
这样的情况看上去像糖尿病足导致的,可老人并没有该病。
医生考虑,排除了糖尿病足,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血栓。
年6月,全省首家慢性血栓门诊开诊医院设置了全省首家慢性血栓门诊,陈先生第一时间向副主任医师李兵求助。
经过仔细问诊、查看检查结果、完善相关评估等,李兵找到了真正的病因:
确实是血栓栓塞造成的!但血栓的来源却是心脏!原来,老人有房颤病史6年,房颤导致血栓堵塞了下肢血管。
“老人转来的时候,左侧膝盖和左脚已经严重坏死,我们给老人换药时,坏死的地方触感如同干枯的树枝。手足显微外科专家会诊后表示,老人的情况只能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李兵惋惜道,“如果老人能早点来就医进行规范治疗,不会发展至此。”
目前,老人因为严重感染,导致发生感染性坏疽、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只能先送往ICU度过眼下难关,目前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趋于稳定。
十几天内突发2次脑梗
相比之下,七旬的刘老太太就比较幸运。
一个月前,身体还算硬朗的刘老太太突发脑梗,半身不遂,医院。
可谁想,治疗了十几天后,老人刚一出院,再次突发脑梗,直接昏迷不醒!
十几天内突发2次脑梗,对应的治疗效果也一般,到底咋回事?
幸好,老人的外孙是省医的一名住培医师,他察觉到老人病情异常,当即求助了李兵。
“十几天内突发2次脑梗,且还是大面积的多发脑梗,医院一直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疗效一般。”根据老人外孙的描述,李兵当即提醒,赶紧看看心电图检查。
果然,心电图检查结果与李兵的分析一致,老人有房颤!
结合老人的病症、病史、影像学检查以及危险因素评估,李兵确诊,老人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而不是脑梗死,两种情况的治疗差别很大。
“我们常说的脑梗,是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脑栓塞是造成脑梗的另一个原因,它是心脏里的血栓顺着血管‘跑’到了脑血管,造成多处、大面积脑梗。”李兵说,一旦确诊患者是由于房颤引起的脑栓塞后,需要给予的是抗凝治疗,而不是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诊断明确,及时对症治疗,现下老人已经顺利康复。
“病症分离”
两位老人的症状虽然是不同部位的血栓栓塞,但病根却都在心脏,李兵将这样的诊断称之为“病症分离”。
为什么房颤会引起如此严重的栓塞疾病呢?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由于房颤,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极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离开心脏进入血液循环中阻塞动脉,就会导致相应的危险发生,如上文提到的两位患者。
其中,在脑梗死患者中,约有20%-30%的患者是由于心脏房颤引起的脑栓塞,这类情况往往反复发作,且栓塞面积大,所以患者预后更差,死亡率可达非房颤患者的5倍以上。
李兵提醒:
1.当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时,尤其是脑梗,不要忽略了心脏房颤问题;
2.治疗一定要按照标准,精准评估出血和血栓的风险,规范抗凝;
3.房颤患者一定不要忽略抗凝治疗;
4.出现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把可防、可控、可治的血栓性疾病,拖成威胁生命的杀手;
5.血栓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梁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