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优秀护士——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护士长郭俊丽
神经内科的“天使队长”
本报记者王珊
有人说护士是“白衣天使”,是崇高的职业;也有人说护士就是“高级佣人”,微不足道。天使也好,佣人也罢,21年的光阴岁月从指尖悄悄滑过,也见证了郭俊丽的成长。21年间,她从一名稚嫩的护士,成长为一位在大家眼中成熟、稳重的护士长,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着人生百味,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磨砺着心路历程。
5月24日上午7时30分,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护士长郭俊丽早已到达岗位,和白班护士一起,与夜班护士进行晨会交接班, 8时,她们进入病房进行床头交接,了解每一位病人的护理措施及需求等。
“阿姨,今天感觉咋样?腿抬起来动动,咱们慢慢的……”
“叔,咱们翻个身,换个舒服的姿势……我看看,这块儿有点压红了,我给您垫个枕头,侧着睡会儿。”
…………
在病人面前,说话、走路风风火火的郭俊丽言语温柔,对患者轻声安抚、微笑鼓励,她走过的病房充满了轻松、融洽的氛围。
从病房里出来,郭俊丽介绍说,神经内科住院的多是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意识障碍、活动障碍、感觉障碍的患者,他们的疾患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脑血栓、脑卒中、脑出血等,这些病症的致残率高,很多都有后遗症。
8时40分,神经内科的护士们开始给患者做基础护理,清洁口腔,检查胃管、尿管、输液,翻身、吸痰、导尿、擦身体……
10时,郭俊丽和护士们开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一遍又一遍地嘱咐注意事项。
▲郭俊丽在文博城进行义诊医院供图
给一位患者翻身擦洗过后,郭俊丽和几名护士捶打着腰部站在走廊中。记者了解到,病床上的患者今年50岁,因为职业关系,体重有余公斤,患者双下肢无力,并出现压疮,每次翻身都成了家属的难题。“卧床的患者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翻身一次,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然极易形成压疮,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住院期间,大部分偏瘫的患者家属遇到翻身问题,都需要我们护士的帮助。”郭俊丽说,“我们这个科室是名副其实的‘重劳科室’,科室里的护士们都是‘女汉子’。”
▲郭俊丽(左)和当班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本报记者张皓然摄
11时,难得有点空闲时间,但郭俊丽并没有闲着。她又到护士站工作台查看新入院病人病历,并检查药品调配情况。作为一名护士长,郭俊丽每天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也没有固定的看护患者,但是她却要顾及到科室所有患者。不管是输液、吸痰、帮患者翻身,还是抢救患者、调整床位,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12时20分,护士交班后,郭俊丽下班回家。
15时,郭俊丽和护士们开始进行午间护理,协助患者做检查,协调代步工具……重复着早上的运转,护士们常常一路小跑,但并没有丝毫的松懈,依然忙碌充实,严谨有序地做着每一件事。
记者了解到,“三多三难”是神经内科病房的特点,即危重病人多,抢救难度大;高风险病人多,护理难度大;情绪不稳定病人多,管理难度大。但这些在郭俊丽面前似乎都不成问题,“有同理心、多思考、勤沟通,做好患者的人文关怀及细节护理,这些问题都可以搞定。”郭俊丽总结道。
17点20分,病房里相对平静,但郭俊丽依然穿行在病房走廊。检查责任护士对重点患者(入院、出院、特殊检查病人)的处置、护理评估、措施落实、护理及宣教落实情况,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
18时30分,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郭俊丽仍在电脑前忙碌着……
“这里的护士们真的特别好,脏活儿、累活儿顺手就干,从不抱怨,让我们在这里有一种家的感觉。”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提起郭俊丽和她的同事们,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身穿洁白工作服的护士们,总是带着天使般的微笑,给患者带去温暖和关爱。
三门峡市优秀护士——医院甲乳外科病区黄琴
以“琴”之心护患静好
文/图本报记者侯鹏云
“有事儿就找黄琴姐!”5月22日,当记者刚走到三门峡医院1号楼11楼甲乳外科的护士站时,就听到一位护士“吆喝”道。
“黄琴?”这不正是记者今天要采访的对象吗?人气真的好高!
“黄琴姐工作特别认真、特别负责,喜欢和病人交朋友。”
“黄琴工作非常细心、耐心,面对配合不好的病人,总有技巧和他们顺畅地沟通,并取得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的效果。”
“黄琴业务精湛,安抚病人情绪也是非常厉害,已经连续四医院的服务明星了!”
…………
得知记者的来访目的后,甲乳外科的护士们争相夸赞黄琴,还都是“夸也夸不完”的态度,让记者既吃惊又感动。
▲黄琴(右)和同事忙着配药
循着病房走廊找去,终于在2号病房找到了黄琴,这里聚集着五六名乳腺病患者,大家围着她讨论关于靶向药的购买、报销、使用等问题。黄琴不厌其烦,从药物的使用、购买,治疗方案、报销手续等方面娓娓道来。面对病人提出的“这个药物伤头发吗?”“我用不用化疗?”“阴性和阳性用药一样吗?”等问题,黄琴都一一给大家作讲解,“我们就是正常人,不是病人,心态一定要好,每天要高高兴兴的,把肉蛋奶菜都吃上,要二胎、长寿都不是问题!”听着黄琴给大家的鼓励,大家不禁喜笑颜开,信心满怀。
走出病房,在走廊上碰到一位面带焦虑、不停张望的家属,黄琴主动上前询问:“叔,您在找什么?”“我找医生配药。”看完家属手中的单据,黄琴说“在前面往左的房间”,并用手指引方向。说罢,考虑到家属年龄大,经不起折腾,黄琴又追加了一句:“如果您找不到人了,就找我!”
▲黄琴耐心给家属解释缴费单上的疑问
再来到1号病房,询问病情、核实剂量、提醒医嘱,黄琴忙而不乱、严而不凶的工作作风很受病人的喜欢。得知记者的来意,病房里无论是正在治疗的患者,还是陪护的家属,都对黄琴赞不绝口。“我们给黄琴点赞,她太好了,从来不说‘稍等’,对我们的任何需求回答都是‘马上’,遇见她真是我们的幸运!”病人张阿姨的老公伸着两个大拇指不停地晃动着点赞,并用力地点头,表达对黄琴工作的充分肯定。
步履匆匆、马不停蹄。从1号病房出来再到另一个房间,还没进去,就听见2号床的黄阿姨喊闹着:“黄琴,大家都说我得癌症了,怎么办啊?呜呜……”“不听他们的,您目前要以食物补充为主,很快就能康复的!”黄琴安抚道。“黄琴现在都怀孕6个月了,但她每天像小太阳一样贴心地为病人忙碌着,很辛苦,很感谢!”阿姨的儿子夸赞说。
“你忙完没,完了过来一下。”“怎么了,叔?”“我这缴费单上显示麻醉费收了两次,怎么回事?”面对3号床病人的指责,黄琴立即拿起单据认真核查起来,两页长长的单据,黄琴一一检查,最终发现是财务系统的计费节点不同,并不属于多收费。她耐心细致地给病人解释。刚开始,老大爷和陪护的儿子还大发雷霆,听完黄琴的解释后,老大爷的儿子开始主动反劝父亲:“爸,是我们搞错了。”“我不信,医院多收费了!”“爸,人家护士都说得很明白了,您还不信的话,咱就去找医生或者财务比对,行不?”经过近十分钟的耐心解释,老大爷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面对上了年纪爱闹脾气的老人,黄琴就以可爱、温柔的态度劝慰;面对焦虑无助的家属,黄琴就主动伸出援手、解决问题;面对性格暴躁的病人,黄琴耐心解释、悉心引导。无论何时,黄琴总以微笑化解困难,以爱心感化无助。
走出病房,黄琴推着换药车急匆匆走在走廊上,身后突然传来一声责备:“把车放下!”惊讶的黄琴扭头查看情况,怎料,换药车已被吆喝者——陪护家属王叔叔推在手里了,他继续批评黄琴:“都怀孕6个月了,还这么辛苦,让我帮你推!”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