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访著名作家郭澄清
刘德亮
见到郭澄清同志,我大吃一惊:这位曾以长篇巨著《大刀记》闻名遐迩的作家,如今竟成了半身不遂的残疾人。
一盘土炕,一对沙发,两个棕色家用书橱,一张半边桌面被磨得光亮的无抽屉单桌,四面墙上挂着零零散散的名人字画……这就是他的书房兼“卧室”。
是出身行武的缘故,还是精神方面的作用,他腰板笔挺地坐在单桌后面的沙发上,用那双微眯着的眼睛里发出的深邃目光,注视着走进屋来的每一个人。
听说我是《山东青年报》的记者,他激动地摘去那顶破了边的帽子,左臂用力地抬了抬没有抬起。只好用右边的一只手与我紧紧相握:“谢谢,太谢谢了!《山东青年报》是扶持我创作的母报。我的处女作就是在你们报上发的……。”说着,他翻开一个古铜色老式笔记本,找出当年的通讯员证给我看。真是太巧了!——我又一次感到惊讶。
那张消瘦憔悴、刻满沟纹的黑红脸膛和那头倦锈无光且夹杂着缕缕银丝的短发告诉我——这是一位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跋涉者……
为文先学为人——文如其人——人格的高下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污水池里流不出清泉来
做正直的人难;做正直的文人更难——这是郭澄清同志的经验之谈。
早在五六十年代,郭澄清同志就出版了五个短篇小说集,并以其小说《黑掌柜》、《党委书记》、《社迷》等蜚声文坛,在人民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革伊始,郭澄清同志被定为“黑秀才”,关进牛棚。在牛棚里,他冒着被人发现将罪上加罪的危险,顶着缺纸缺笔墨的困难,凭着超常的记忆力,构思了百余万字的三卷集小说《大刀记》。七五年八月,出版部门的一些老同志,趁小平同志主持工作之机,以纪念抗战胜利三十周年为由,力举出版了这部书。
《大刀记》的出版,使郭澄清同志名声大振,随之也带来了灾难。当年底,“四人帮”在京召开十八名作家、艺术家会议,点名要他参加。会上,“四人帮”的爪牙按照其主子的旨意给与会人分别下达了任务。他们要郭澄清同志写一部丑化周总理的中篇小说,把周总理刻画成曹操式的人物。郭澄清同志对“四人帮”搞“帮派文学”极为反感;对让他写丑化周总理的小说非常气愤。他当即认定:这是个人格的问题。宁可挨批、再次进牛棚,绝不可昧着良心,写迎合他们口吻而违背人民心愿的文章。
会后,他赌气回到宁津县郭皋村,埋头于《大刀记》剧本的改编之中。“四人帮”的爪牙蹲在他家里逼稿。并对他说,与你一同参加会议的人,大多都交稿了。你如果能如期交稿,上边将提拔你……。郭澄清同志冷冷一笑,心想,你找错门了,我不是用人格和良心换官做的那种人。仍然没有动笔。
精神的压力,改写《大刀记》的劳累,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去世的悲伤,使他于76年5医院。在病榻上,他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难以抑制激动之情,不顾医生劝阻。强忍剧烈病痛,写了批判“四人帮”的文章,登在《人民日报》上。
一个给官也不写,一个带病坚持写,两相对比,泾渭分明。
前个时期,文艺界风云变幻。一家出版社几次去信约郭澄清同志写庸俗小说,他都回绝了。他认为,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是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党员作家的责任。宁可不发,也不能写与社会和读者无益的赝品。
滴水见太阳。透过微小的生活细节,可以看清一个人的灵魂和品格。这就是郭澄清同志的作品能够陶冶人们的爱国情操,能够促人奋发上进的根源所在。
人生最艰难的是战胜自己——经受住名、利、权等诱惑之鬼魇的勾引——面对诱惑不动心者是大写的人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将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而作为名人,尤为突出。郭澄清同志面对的是职务提升、生活环境改变和金钱的支配。
郭澄清同志上的是抗日小学,参加过济南战役。党的教育和战火的熏陶,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用手中的笔揭露旧社会黑暗、歌颂新社会光明的志向。建国初期,组织要安排他到省城机关工作,他拒绝了,并且要求回到条件艰苦的故乡宁津,与养育他的父老相亲们生活在一起。
文学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之后,上级曾先后调他去担任天津《新港》的主编、沧州市文联主席、德州地区文联办公室副主任、省专业作家等职务。每次他都说:“我是一个农民作家,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仍然生活在乡下。
他担任省创办主任以后,工作关系办到了济南,上级给他安排了一套幽雅舒适的房子。可他却把房子辞掉,公务之余的大部分时间坚持蹲在乡下那间只有几平米的黑屋里搞创作。后来,他身染重疾,省文联出于对他这个知识分子的关心爱护,又一次给他在省城安排了居室,要他迁居济南,可他却再次拒绝了。这和个别有了点名气就伸手向组织要地位、待遇的人相比,有多大的反差啊!
他把文学创作作为党交给的任务和毕生追求的事业。既不为名所动,也不为利所惑。他先后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按说应该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可他却没有。他把稿费的一大部分交了党费,支援了灾区,另一部分用在了为村里购置农机具,为烈军属、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和扶持文学爱好者上。这对于那些被铜臭气熏染了灵魂、不择手段弄钱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水中之鱼永无饥渴感——拥抱生活者得到生活的馈赠——爱戴人民的作家受到人民的爱戴
几十年来,郭澄清同志从无名到名声大振,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成为专业作家、担任省作协副主席,一直是扎根乡村,生活在农民之中。
郭皋村的村民们一提起郭澄清,立刻就会想起他设法给村民们办去的电、建起的学校、打的机井,想起他用稿费给村里买的拖拉机,象亲儿子一样照顾的烈属老太太,为退役多年的残废军人奔走呼告,最后评的残……。
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仍然坚持有访必见,有信必回,有稿必改。从不因登门者是些土里土气的农民而慢怠或不理睬。经他亲手扶持培养的有几百名文学爱好者,其中有王中才、张长森等有了些名气的同志。
爱戴人民的作家受到人民的爱戴。当他身患重病要去省城治疗时,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走出家门,站在街头,眼含热泪注视着他。一些中年人怕他经受不住汽车的颠簸,硬要用担架抬他进城。直到司机一再保证把车开慢开稳才放心。住院期间,村民们又不顾路途遥远,给他送去两大筐表达关切之情的鸡蛋和点心。
郭澄清同志身体半瘫之后,村民们不顾自己家务多,农活忙,抽出专人轮流去护理他。他创作需要什么素材,马上有人去给他搜集,提供。为不使他孤独、寂寞,乡亲们还有意识地去找他聊天、下棋。他那间小屋里从早到晚笑声不断,充满活力。
这就是人民给予一个作家的报偿,这报偿不是所有作家都能享受得到的。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幸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把磨难看作是天赐的一笔财富
十年来,郭澄清同志一直象“保尔”那样,在与病魔作斗争中创作和生活。虽然病魔使他左手和左腿的下半肢失去知觉,不能活动,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以嘴代手拔下笔帽,以被子、枕头作靠椅,以窗台当书桌通宵达旦地创作。即使在病重、脚上扎着吊针,脖子上打着封闭的危机情况下,他也没有搁笔。
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他正埋头创作,突然听到房顶传来一阵“咔嚓”声,不好,房子要出事!他来不及多想,用尽全力滚下炕,爬出门。身子刚来到门外,“轰隆”一声巨响,房子倒塌了。他挂心的不是屋里的家俱粮食,而是刚写了一半的手稿。村民们闻声赶到时,他第一个要求是想法把手稿弄出来。
患病之后,郭澄清同志又发表和出版了《龙潭记》、《麦苗返青》、《历史悲壮的回声》等共计万多字的作品;完成和即将发表的小说有《决斗》、《千秋业》、《班超》、《纪晓岚》等共计多万字,另外与别人合作翻译了外国中篇小说《人生的蒙太奇》,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零星文章。这一切,需要他这个残疾人付出多少心血呀!
眼下,郭澄清同志的处境不佳。尽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已迁居县城,县委对他各方面都很关心。但,原先在家照顾他的老伴近来身染重疾。四个孩子都已参加工作。家中还有一个九十二岁的老人。他脱衣、上厕所,甚至每走一步都需要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和老父的生活,全靠分散在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你三天,我两日地照顾。
各级领导对此非常关心。年前,省长李昌安同志,曾亲自过问他的生活问题;最近,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同志又来信询问他的情况,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意志没有消沉,锐气仍不减当年,幽默风趣的谈吐不时地引来访者一阵阵笑声。
现在,他除了完成历史题材的长篇巨著《纪晓岚》后半部分的创作外,正着手写作研究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著作《人学信息论》和《宇宙规律衡真》,同时,应出版社的委托,筹备出版《郭澄清选集》。
我问他:“你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有何感想?”他背诵了《史记》上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看来,这是他的“座右铭”。以此为“座右铭”的人是卓越而不可战胜的。
临分手时,我请他给青年人写几句话,他沉思片刻,从旁边的书橱里找出一张写满黑字的稿纸递给我,说:“这是我对理想的一点思考,拿去与青年人共勉吧。”上面写道:理想,是人心上的太阳。它,能照亮人生的每步路,没有理想的青春,等于大雾之晨。风帆,不挂上桅杆,是块无用之布;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之雾。理想与意志脱了节,即是瞬息即逝的彩虹;决心,测量着人对理想之忠;勇敢,检验着人对理想之贞。善于做小事者,才能完成伟大的理想;每个人都是其理想的“设计师”。
噢,我明白了: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理想乃追求的动力,事业的灯塔。他在用自己的残疾之躯,为青年人点燃理想之火,筑起事业之厦,鼓满追求之帆呀!
坐在返回省城的汽车上,我脑海的屏幕上倏地跳出郑板桥的《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的,郭澄清同志对事业的追求,不正如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竹吗?他的人生和创作经历,对于我们做人和从文都会有所启迪的。
(本文发表于《山东青年报》年5月27日)
作者简介:
刘德亮,男,汉族,年5月生,山东平阴人,现任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历任山东青年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社长、编审,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调研员、主任,烟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巡视员,年3月任现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