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常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从而增加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生概率。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7%。
原因二:血压波动大
秋季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较大差异等,都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尤为明显。
血压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问题。
原因三:体力活动减少
对于很多人来说,天冷就等于死宅。大家会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活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原因四: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秋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咳嗽、咳痰、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疼痛,乏力、发热、全身酸痛等。
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原因五:血胆固醇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关系密切。
秋季凉爽,大家饮食上容易选择一些高热量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胆固醇及血甘油三酯水平等,也会增加心脏病或卒中的发作风险。
“多事之秋”需谨慎避免冷热交替
如果室内空调温度过低,室内室外两种极端的温度变化会使身体很难短时间内进行调节,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直接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卒中。
坚持测血压
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会直接影响血管的健康状态。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坚持检测血压,血压有问题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胸闷、头晕、走路不稳的情况,那么就已经有了疾病征兆,要及时就医,不要在家耽误了。
一些心血管病发作之前是会有一些预兆的,如心梗发作前会有胸闷、暂时心绞痛的症状;而中风之前会突然晕眩、说话困难、短暂的眼前发黑等。出现这些先兆时就该提高警惕,最好提前就医。
保证水分充足
血液粘稠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这样才能防止血液变粘稠。
此时气温高,人体活动量大,因此会随之流失大量的水分,但由于很多人都没有经常喝水的观念,就直接导致出现血液粘稠的情况。
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时也可适量进点水,此举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
来源:西医院体检科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爱信福健康平台,学习爱信福健康法,或者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白癜风治疗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