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大约每个出生婴儿就有1个脑瘫病儿的发生。年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调查发现我国0-6岁脑瘫患病率为1.86‰,推算目前患儿有31万人,并且每年新递增约为4.6万人,给很多家庭带来负担和不幸。不过,脑瘫患儿是可以治愈的,关键在于及早干预、早治疗,抓住训练关键期,很多脑瘫儿是可以恢复得接近正常儿的。
脑瘫的发病原因
脑瘫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约有80%以上的病例可找到明确的原因,但仍有20%的病例病因不详。在孕期,任何影响大脑正常形成的有害因素及在大脑快速生长期,所有影响大脑代谢过程的有害因素都会诱发脑性瘫痪。根据引起脑瘫形成的时期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三个时期。
出生前
·母亲怀孕时受到感染,如流感、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感染等均可引起胎儿的脑部损害。
·母亲与婴儿血型不合(Rh因子不相容)、ABO血型不合、羊水过多、极度水肿、妊娠毒血症、放射线照射、宫内遗传缺陷等。
·胎盘功能不全等造成的胎儿缺氧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胎动不正常、胎心过弱、过快。
·此外,还有遗传因素,如近亲中有患癫痫、脑性瘫痪及智力低下者、近亲结婚等。
出生时
·生后窒息、早产儿出生体重过低(小于2.5千克)。
·未成熟儿或过熟儿,产程过长使用产钳造成产伤及颅内出血、血肿或急产。
·双胎或多胎,产前使用麻醉药。
·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造成的脑部缺氧缺血。
·全身黄染的核黄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臀位产、巨大儿等。
出生后
·新生儿期各种肺炎、高热。
·各种脑炎、脑膜炎、头部外伤所致颅内出血、血肿。
·中毒、新生儿惊厥、重症黄疸、呼吸暂停、畸形、营养障碍等。
以上三个时间段,最容易造成脑瘫这一后果的首先是出生时,占70%-80%;其次是出生前,占20%-30%;第三是出生后,占10%-20%。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关键
脑科学研究证实,在脑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即3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内。在这段时期,脑的结构与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环境的影响。关键期内经验和刺激主要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高级功能。
对于脑瘫儿来讲,能在1岁前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期(0-6个月),尤其在新生儿期,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发现孩子的脑瘫状况,待到发现时,却已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让康复效果大打折扣。
家长应重视脑瘫儿的高危表现
家长如发现小儿有以下表现应想到脑瘫的可能:
哺乳困难:喂奶时婴儿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呛奶或吃奶时找不到奶头,持续体重不增;嘴不能很好地闭合,舌头伸出困难等。
容易激惹:出生后持续哭叫,哭时打挺,入睡困难。抱起来有“发硬”或“发软”的感觉。
手的反应:婴儿4个月后仍不能将手放在胸前玩或把手放到自己嘴边,或两手拇指扣在其他四指内侧,始终握拳不能松开。
容易惊吓:对噪音及体位改变容易出现“惊吓”,平时“敏感”易激动,即很小刺激反应很大。
头部反应:婴儿趴在床上时,嘴和鼻子完全贴在床上,不能主动将头转向侧面,头也不能很好抬起。
护理困难:如穿衣服时难将手拉入袖中,换尿布时难将大腿劈开,洗澡时不易将手分开。
运动能力落后:各种运动能力总是落后于同年龄的正常婴儿,如6-7个月,正常儿不靠物能直腰坐、可伸手取物、并以一只手将物品递到另一只手上,脑瘫儿仍不会坐,强扶或坐位时,两腿成屈状;扶成前倾体位,松手后后倾倒下;手的动作不准确、不协调、取物困难等。
表情异常:婴儿面部经常出现做怪样的表情,如吐舌、磨牙、口齿不清、做鬼脸等异常。
脑瘫康复儿的保健训练
当发现孩子有高危症状时,医院确诊。确诊后,要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医院专业的康复训练,主要有运动发育训练,如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立、行走等训练。以及生活动作训练,如睡眠姿势、抱法、进食、穿脱衣服、大小便、沐浴等。
当然,作为家长,医院对脑瘫康复儿做保健训练,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家庭的保健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极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持久力,一般来讲,全家齐心协力,才更容易将保健训练坚持下来。
2-6个月康复儿的保健训练
婴儿主动运动发展是从抬头和将头竖直开始的。
抬头:一般在空腹情况下、即将喂奶前1小时、觉醒状态下进行。俯卧的床面要平坦、舒适。婴儿俯卧时,两臂屈肘,手心向下支撑身体,家长一边叫着他的名字,一边用一些带响的和色彩鲜艳的玩具,在前面逗引他抬头看。开始每次训练他30秒左右,以后逐渐延长时间,每天可练习数次。这种俯卧抬头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婴儿颈部和背部肌肉力量,而且有助于增加婴儿的肺活量。
转头:家长手持色彩鲜艳的玩具,最好是可摇响的,在距离孩子眼睛30厘米远的地方,慢慢地移到左边,再从左边慢慢地移到右边。让他的头随着玩具作度的转动。这是可以集动作训练、视觉训练和听觉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但在移动玩具时,应将玩具摇响,孩子的头朝左或朝右转动90度,游戏即可停止。
头竖直:每天适当地竖抱起婴儿数次,让婴儿练习头能竖起。一般2个月婴儿头竖起几秒钟至1-2分钟。练习竖头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孩子。一手扶住婴儿的胸部,一手托住婴儿的臀部,使婴儿面部朝前、背靠家长。这种抱姿在室内或户外活动时,很多新奇的东西能引起婴儿的兴趣,使他更加主动地练习抬头。
抓手指:家长伸出大拇指或食指,放在婴儿的手心里,让他抓握。等他会抓以后,再把手指从他的手心移到掌的边缘,看他是否也能去抓。婴儿手的灵巧程度决定着其大脑的发达程度。通过这个游戏的训练,使婴儿从最初有意识抓握到其最初的手脑协调能力都得到锻炼。
7-12个月康复儿的保健训练
放进去,拿出来:放进去,拿出来,是7个月左右的婴儿最常玩的游戏方式。如一个大口的塑料瓶,再加上一些可以放进去,拿出来的东西,就是非常有趣的玩具了。请注意,要有意识地让他两手都去练习放进去拿出来。
抓住栏杆站起来:可以在孩子扶站比较稳定以后,让他站在泡沫爬垫上,孩子抓住床栏杆站好。家长将他喜欢的玩具挂在婴儿侧迈一两步才能拿得着的地方。刚开始婴儿会失去平衡倒下,家长用手将他顺势但必须是减缓他着地的力量,特别是要注意孩子头部的保护,随后用玩具逗他爬起来,鼓励他继续扶着床栏站起来,挪动脚去拿他想要拿到手的玩具。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向前边较硬的地板倒下。
翻书页:孩子看书讲故事时,要选择较大的、色彩鲜艳、质地较好的或用硬纸板装订的书。这样孩子既不易撕坏,又可以练习翻书页。刚开始时孩子都不会翻书,初翻书时常常是一下翻好几页。家长开始教孩子翻书时,应先将书页翻开一点缝隙,便于孩子将小手指伸进去翻书。每讲完一页,在说“翻”的同时,将孩子的小手指伸进去翻书页,几次下来,在家长说“翻”时,他就能伸手指翻书了。当他的手指较灵活时,就开始训练他两手配合着翻书。小小的翻书训练,是一个感觉综合训练,能达到手眼协调活动的目的。
1-3岁康复儿的保健训练
滚“毛毛虫”游戏:让孩子躺在被子或垫子上,像毛毛虫一样骨碌骨碌翻着滚。婴儿最初还要家长帮着滚,掌握了诀窍后就会自己滚着玩了。这是个全身运动,所以当下雨不能外出时,这是最适合的室内消遣游戏,能均衡地活动婴儿手脚,具有相当的运动量。
踮脚尖:为了使孩子脚尖的感觉敏锐,冬天玩这个游戏时也要给他脱掉袜子,让孩子光着脚。家长轻轻地向上拉孩子,举起他的双手,使他踮着脚尖站立。除了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的沙坑和草地上玩这个游戏。踮着脚尖蹦跳不但能锻炼脚尖,也可刺激孩子大脑,促其发达。另外,踮脚尖还有锻炼腰、腿部肌肉的效果。
倒立:家长牢牢抓住孩子的两只脚使其倒立,在孩子身体摇晃不稳的状况下,帮助孩子向前伸出手来前进。如果孩子能两手牢固地撑在地板上,就让他做倒立的姿势。这样孩子看世界的一切都是倒立的,视角的变化会给孩子带来新奇的惊喜。倒立的时间长短以不让孩子累着为度。孩子两手支撑着体重,在加强腕部力量的同时,也能锻炼背部肌肉,也培养了平衡感觉。
捏面团:家长可以先揉好面团,或到店里买一块没有上笼蒸的生馒头,让孩子尽兴地模仿家长做各种各样的面团,如小汤圆、小馒头、小油条等;也可让孩子将小面团捏放到杯子里。这个游戏能提高手指的运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玩面团需要大量用手,是刺激大脑发达的好游戏之一。
堆各种样式的积木:鼓励孩子堆各种样式的积木物体,如用12块积木垒成一个“大烟囱”,用插嵌型积木做二层列车、冲锋枪、方桌、动物园或照厂家图形模仿堆积。家长要耐心示范,让孩子仔细观察,目的是训练孩子手的能力及灵活性,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当孩子在模仿过程中,出现不同的造型时,家长要及时地表扬孩子的创新,使孩子更愿意去创新。每有创新,家长都要及时地表扬、抚摸他。
抛接球:家长与孩子相对站好,两人之间保持90-厘米的距离。家长手拿球,孩子双手伸出准备接球。家长将球抛到孩子胸前说:“宝宝接球。”注意抛的劲儿不要太大、太猛,便于孩子双手接住。孩子接住球,再让孩子将球抛给家长,家长接住球要及时表扬、抚摸孩子。开始时,家长和孩子应当站得近一点,然后,渐渐增大两人间的距离,让孩子逐渐学会较大距离的抛接球。这项活动能够锻炼孩子手眼协调性,促进孩子空间知觉的发展。
Ferko“福尔康矫形”:(经营范围包括:儿童、成人各种定制品及成品源自德国技术的矫形鞋和矫形鞋垫及儿童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
福尔康矫形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