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不分先后)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韩庆娜
第一,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坚持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政治使命感和外向型的世界眼光。在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上,以精心育人为理念,每年向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重点院校保送1-2名研究生;平均考研率达到40%以上,大批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切实履行作为本科生学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所指导的学生逄锐之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若杰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等等。担任级国际政治专业班主任,所在班级考研率高达50%,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发挥所学、有所成长。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生专业的学科负责人,致力于推进本专业的国际化。疫情发生之前,每年平均有4-5位研究生前往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访学交流;同时,接收来自西班牙、俄罗斯、乌克兰、苏丹、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近些年来留学生培养的质量显著提高。级西班牙籍硕士研究生苏颜(SorianoIrigarayLucía)毕业后进入欧盟委员会工作,开创了青岛大学研究生在世界重要国际组织任职的新局面。帮助学生树立“家国天下、责任有我”的大局观。激励学生将家国天下的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志存高远、勇于追求。级毕业生娄坤考入外交部,在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工作;他的同班同学余文全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年成为政管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级郑程毕业后考入外交部,在条约法律司工作等等。坚信三尺讲台有天地,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励志性于一体。从教十余年来,教学育人成绩获得肯定,获得多项荣誉。例如,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年青岛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年青岛大学首届教学十佳,年青岛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大奖赛二等奖等等。连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好评,课程评价在学院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A级课程。积极参加马工程教材培训和青岛市组织的教学名师培训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坚持教研和科研相结合,作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
在科研工作中不懈努力、坚持耕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文化厅课题和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等8个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武力与霸权: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在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多篇评论文章。科研成果荣获年中国社会科学网十大优秀首发文章、年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热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连年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各级各类竞赛、学术论坛和创新项目的评委和指导教师。完成青岛大学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国际政治本科双语教学的路径研究”。年指导国际政治本科生王钰等大学生创新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年指导的一项创新项目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年指导研究生逯艳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一等奖等。指导国际政治本科生王璐的毕业论文荣获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张崇钰的毕业论文获青岛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连年参加国际政治本科生组织的读书会、国际关系研究生的“正奇论坛”,并多次为政管学院论坛做学术报告。以身作则、努力进取,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年至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一年;进入山东大学国际政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年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多次入选青岛大学人才工程,年入选四层次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和年入选青岛大学青年卓越人才等。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全面育人开辟新思路。
勇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创新实践,参加各种比赛与论坛,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成绩优异。级国际政治专业宋晓语同学代表青岛大学,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九所知名高校的学生一起入选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中日韩青年峰会”,并作主旨发言;指导级孙欣、程盈盈和马建英三位同学组成青岛大学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联合国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指导级宋晓语、牛超群和刘兴壮三位同学组成青岛大学代表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联合国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指导级王钰等同学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年带领徐佩沛等五位同学到暨南大学参加首届全国国际政治本科生论坛,取得优秀成绩;等等。荣获年和年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创新育人路径,主动与青岛市外事办公室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对口平台。推荐数十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重大外事实践活动,为年亚太经合组织经贸部长级会议、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提供专业、优质的志愿服务,多次被国内媒体报道,广受好评。
第四,坚持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无限的课下指导相结合,做一名有责任担当、不吝付出的新时代高校教师。
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以学生为本,尽职尽责对待每一位学子。多年来,将大量的课外时间用于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带动学生追踪与探讨国际时政热点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跟踪国际形势,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大众日报》等发表多篇国际时评文章。在《人民日报》撰文“美式私塾何以走俏”(年6月),对比中西方教育的优劣并探讨美国的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社科科学报》撰文“坚持以世贸组织规则化解贸易争端”(年9月)、“规范各方行为准则化解南海难题”(年3月)等多篇时评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