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中科院之声”消息,地理与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吉均,因病于7月21日逝世,享年87岁。7月以来,共和国已有4位院士驾鹤西去,而在年,共和国已送别22位两院院士。尽管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目睹一颗颗巨星陨落,公众依然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他们的相继离去,对相关行业造成的影响,很难估量。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如何秉承他们的科学精神,奋力拼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乃当务之急。
科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科学不只体现为科技,也体现为精神。
何为科学精神?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的见解,颇能引人思考。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对于事物的认识研究而言,是求真和质疑;第二是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而言,是平等和包容;第三是对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是爱国和奉献。
实事求是、严谨求实,抱着平等和包容的心态,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殊为不易。面对问题,能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面对不同的看法,能否虚怀若谷,认真听取,无疑是一种考验与挑战。
这些可贵的品质,在科学家身上往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钟南山院士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不断质疑追问,明确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新冠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等观点。这些认识和判断,对我国果断采取有效防控举措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籍。科学家之所以能勇攀科学高峰,与强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密不可分。以在兰州大学被尊称为“大先生”的李吉均院士为例,这位主要从事现代冰川与第四纪冰川、黄土沉积与地貌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研究的著名科学家,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祖国西部。他说:“和东部高校比,兰州大学有劣势,但是对于一些学科的发展,比如地学,西部却是一块‘沃土’,科研工作者大有可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奉献精神,他能取得如此成绩吗?能演绎出“一师门四院士”的学术佳话吗?
心怀家国,方成大家。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了《大家》栏目,先后介绍了近位大家。其中的科学家群体传递着这样的价值观:心系家国,方能放下小我;胸怀众生,方能成就伟业;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才能“择高处立”“向阔处行”,忘我努力、迎头赶超、创造奇迹。
曾经,已故的中国“光学之父”“两院院士”王大珩以“漫谈科学精神”为题,向广大听众谈论自己对科学精神的感悟。他说:“我们虽在科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效果好像并不突出,这与我们科普工作者只谈科学事实,缺少对科学精神的普及有关。”如何有效普及科学精神,值得引发每一个人思考。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也是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惟其如此,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承,也是对逝去的院士们的最好告慰。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