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卿之后,打击学术不端何时能走向必然

彭洋医生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305597.html

11月中旬,一份名为《实名举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和其女张丝萌学术造假》的举报材料在网络上热传。整份举报材料总计达页,而且内容详实、体例严谨、用词专业、图文并茂,显示出举报材料的作者与被举报人曾交往密切。

据报道举报材料系天津大学前教授张裕卿年退学学生吕某所写。考虑到举报会对涉事同学造成影响,举报人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公开,因此直到最近才走入公众视野。

11月19日,天津大学公布了调查结果,认定张裕卿教授存在学术不端,已被解除了聘用合同。

天津大学的调查结果

近年来,受学术丑闻频发的影响,大学的形象变得不再那么神圣。在以往的案例中,学生举报老师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毕业受刁难的问题,其次就是经济原因产生的冲突。

从动机上讲,吕同学是一个“异类”,其退学主要是出于被逼学术造假的不满,而举报至少在表面上,也是因为对张裕卿学术造假的义愤。可以说目前研究生和导师公之于众的矛盾中,这样的案例非常非常少见,带有很强的偶然性。

知乎上还流传着一个截图,内容是当事人吕某称已与导师达成和解,举报材料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如果这个情况是真实的,那么整件事将显得更加黑色幽默。

网传举报人聊天信息,图源见水印

今天的学术造假与过去的官员腐败一样,往往要靠这样非常偶然的事件才能暴露出来。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有了独立的纪委和监察委员会,各项反腐败制度正在卓有成效地发挥着作用。同样地,打击学术不端也必须告别这种撞大运的偶然性,最终走向规范化的必然。

打击学术不端到底难在哪里?

为什么打击学术造假始终不够规范,这与学术生活的专业性是分不开的。即使是普通老百姓,通过口耳相传的酒桌闲聊和丰富的典章故事,也能很清晰地分辨出官员腐败的方式和行为。

限制普通群众监督官员的主要因素是两者的生活空间没有交集,但当腐败官员的“白手套”直接侵害群众利益时,大多数受害群众能敏感地意识到这其中有勾兑和交易。

但学术不端的界定,需要有非常直接的科研经验,这往往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哪怕是代表普通人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威媒体,在这方面也会犯很低级的错误。例如年贺健奎团队传出成功基因编辑婴儿时,很多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选择祝贺和正面报道,却未能敏感地察觉到其中的伦理问题。

事实上,先发现学术不端的,往往是“小同行”。甚至有时间连“小同行”都没法直接确定,往往要先通过询问和考察,再通过艰苦的智力活动确定真假。

哈佛前心理学教授马克·豪瑟早在年就在论文中宣称有一种小猴子可以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显然这样的猴子如果存在,将极大地降低部分心理学研究的成本,并大大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论文发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豪瑟的造假并没有人发现。因为当时同时懂心理学并对各种灵长类动物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就是科研工作者称为“小同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豪瑟和试验的猴子进行互动

纸毕竟包不住火,最终还是有“小同行”对豪瑟的研究产生了怀疑,但出于谨慎,他们首先向他索要了实验的录像。不出意料,寄来的录像片段毫无说服力。同样是出于谨慎,同行给出了一份标准,具体地说明了讨要的是哪一部分的录像内容,豪瑟只好推说关键部分的试验录像已经被盗了。经过反复试探和考察,“小同行”们终于向哈佛大学举报了豪瑟,最终豪瑟被哈佛要求离职。

既然“小同行”比普通群众具备这种知识上的优势,同时“小同行”又在学术上构成竞争关系,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不积极地出面打击学术不端呢?

让我们先从造假者关系最近的“小同行”——学生和合作学者讲起。前面提到,在当前中国的学术语境内,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是很不清晰的,同时研究生的就业导向被过度地强调,而学术的责任和要求长期被淡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求学意味的学术责任,对什么是学术不端没有充分地认识。这也不能全怪研究生和老师,在我国,这个问题长期就处于不完全清楚的状态。

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钱三强之子)举报自己的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学术造假。钱思进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我没有私心,之所以一直打假,就是想最终获得川大、北大或者教育部其他机构一个说法,到底什么样算抄,什么不算抄,给广大学生给教育界做一个标杆,没有为了个人恩怨”。

既然连钱三强之子、北大教授都认为当时学术不端没有权威的标准,那么普通研究生搞不清楚状况就更加正常了。在很长时间内,对学术不端采取的是底线认定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没有发现大面积发现粘贴复制等情况,就认为论文的真实性没有问题。

什么时候学术不端的行为有了明确的界定呢?年7月,《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以行业标准的形式正式实施,从此学术不端行为有了正式的黑名单,打击学术不端从此有标准可以依托。

有了这个标准,什么是中文语境下的学术不端有了明确定义

在此之前,论文的合作学者和受教授们指导的同学对于什么是学术不端,其实存在认知上的重大盲区。很多今天被认为是学术不端的行为,在当时都被普遍视为可以接受的。甚至有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例如送文章当彩礼和嫁妆,还被视为学术婚姻的美谈。又或者是发表在《冰川冻土》里那篇称赞“师娘的优美感”的文章,当时可能也被视为是师生情的正常表达。

有了认定标准,并不代表着合作学者和受指导的同学就会积极揭发学术不端。因为研究等于职业,读书为了就业的思想仍然大有市场。前面提到,师生矛盾多数由经济冲突和毕业要求引发,这些也是舆论同情的主要因素。学术不端则很少成为引爆点,得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yd/4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