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康复训练也很关键。对于家长来说,了解“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原则”等这类常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脑性瘫痪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日复一日有耐心地训练。
各种功能的恢复主要靠在医生和家长的帮助下由患儿自己锻炼。所以,各种动作必须先让患儿适应。
训练时,可以把一个功能分解成几个动作让患儿自己练习,每天的训练时间要有计划且不要过长,训练要多样化,使患儿觉得有新鲜感,提高他们训练积极性。
不代替原则
脑性瘫痪儿童每一项动作不可能都能由自己来完成,家长必须帮助他们。但必须强调的是,帮助绝不是代替。
如吃饭,有的患儿自己能慢慢吃,但是姿势不正确,容易把衣服弄脏,家长只能帮助纠正其不正确的姿势,而不能喂他们吃。
不要过分照顾原则
许多患儿家长总是可怜孩子而不自觉的过分照顾,久而久之,过多的关照势必养成孩子的懒惰和依赖心里。因此,训练时一定要让患儿配合每一个动作。
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家长可以拿玩具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各个动作上,但切勿过分照顾;凡是患儿自己能完成的动作,尽量让他自己完成。
不断重复原则
脑瘫患儿恢复每一项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的地进行训练,才能最终巩固下来。训练时要遵循示范,等待,鼓励,再等待,再示范的原则。
因患儿每完成一个动作都相当困难,并且会经常出现反复(如有的患儿能独立走几步了,过几天却又一步也走不了)。所以,患儿对每项功能,每个动作,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最终的恢复。
避免不正常用力原则
由于患儿长期处于某种异常的活动范围之内,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肢体异常。引起异常姿势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常用力问题。不正常用力越严重,异常姿势也越严重。
因此避免不正常用力,是患儿康复训练工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患儿在平路上勉强能够行走,就不要急于让他练习跨越障碍或上、下楼梯。
正面激励原则
由于许多患儿因各种原因而从没有进行过规范的关节活动和训练。因此,一旦接受大运动量、分解式的强化功能训练,便难以接受。多数患儿会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现象而影响康复训练效果。
所以不仅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心态等,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训练时间,避免患儿过于疲劳而产生疲倦,反感情绪,注重少批评多表扬,练得好还可以适度奖励,让孩子经常保持一种成就感。
温馨提示:家长朋友必须明白,对于小儿脑瘫一定要尽早治疗,综合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逐渐回归社会。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过于溺爱或吓唬打骂都会使患儿造成心理压力,进而逃避、拒绝配合训练,而最终影响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