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重阳佳节之际,向全国的消防行业老同志表示节日的问候!祝他们身体健康!
前:李彩芹
后:左一:范强强左二:李刚
盛世修史,是我国的文化特色。上世纪末,编写出版专业通史已成为我国专业学科的热门课题。
在各方面专家的努力下,《中国经济通史》、《中国文化通史》、《中国教育通史》、《中国医学通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多种专业通史陆续出版。
消防作为一个小行业,当时在修史上有不少困难,但也基本具备了有利条件。
首先是社会需要。消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积淀丰厚,灿烂辉煌。几千年关于火灾与消防的记载,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亟需梳理研究。
一部完整的消防通史不仅能让消防界的人士系统地了解我国消防的历史,对大家做好当代的消防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其次是资料资源丰富。当时公安部消防局编写,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火灾大典》已经出版。
为了编写《中国火灾大典》,消防局动员组织了余人对我国有史以来的火灾,消防史料进行“一网打尽,收揽无余”的收集,再做了全面发发掘、整理。这些海量的资料,为研究消防历史准备了完整的素材。
李采芹先生
当时消防界拥有一批对消防文化有研究,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
李采芹先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和领头人。
他当时从事消防工作已有40多年,写过许多书,还在编写《防火检查手册》、《防火手册》、《灭火手册》和《中国火灾大典》编写中发挥过核心的编审和组织作用。
当时李采芹先生已年近七十了,编《中国消防通史》的事确实不宜再拖下去了。
李采芹先生等人希望以《中国火灾大典》汇集的史料为基础,组织全国这方面的精英人才,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编写学术论著《中国消防通史》。
这是一个大型消防文化研究项目,靠个人合作难以完成。于是李采芹先生找我商量,希望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以下简称科普委)会出面,牵头组织编写工作。
左黄禄年左3朱承华
我当时任科普委的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主持委员会工作。我表示本人大力支持这项工作,但科普委一家力量有限,最好联合江苏省消防局共同组织编写。
在征得委员会主任周永魁同意并向中国消防协会报告后,我和李老找江苏省消防局朱承华局长商量,朱承华局长欣然同意。
我们还向时任公安部消防局局长的陈家强报告了此事,陈局长表示支持。
于是我们组织了两套班子。
一套是《中国消防通史》编辑委员会,负责编写组织协调、出版社选择和重要内容的把关工作。陈家强局长任编委会名誉主任,朱承华任主任,周永魁任第一副主任,我任常务副主任,萧惠芳、王子岗、朱力平等人任副主任。
另一套是编写班子,李采芹任主编,王理、黄禄年、傅海鹏和濮文起任副主编。
编委会当时主要做好把关和服务工作。作者和审稿人员选择,章节设置等实际工作一概由主编和副主编商定。
左孙伯鲁左2王瑚
李老组建了一支豪华的编写队伍,包括消防界对消防文化有研究,文字功底深厚的王理、傅海鹏、郭水华、杨潮幸、桂小玲、王瑚、张秀卿、秦载椿、赵岳雷、天津社科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濮文起及其同事,上海公安专科学校的吴贤奇、陈南青教授、著名记者孙伯鲁和四川大学的刘俐教授等。上海科技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任侃也请来为编辑工作把关。
陈家强局长、时任武警学院副院长的郭铁男和学院的宋光积教授也在百忙中抽空审稿。我和李刚也应邀参加审稿工作。
编写通史工程浩大,又没有专项费用,只能想方设法解决经费缺乏的问题。
得道多助。江苏省消防局为集中编审工作安排住宿餐饮和会议室。时任江苏省消防总队镇江支队长的季俊贤是科普为的委员和编委会委员,编审组在镇江集中编审时,他出了大力。
上海消防培训中心的拓跋俊华主任慷慨捐助2万元给编写组,作为手册编写的专家旅差费。
编写工作很艰苦,李老和编写组的同仁甘受“黄卷青灯”,无怨无悔,为完成使命辛勤笔耕四个寒暑。
前排左陈南青中李采芹、右秦载椿后排左赵岳雷左2傅海鹏右李刚
特邀主任编辑任侃时年78岁,年7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所好转,康复回到家中,又开始稿件校改。
时年72岁的秦载椿身体较胖,走起路来步履蹒跚。为了给编写组省些快递费,他主动当起转送稿件的交通员,一周跑一次,来回挤公交车就至少化3小时。
更令人难忘的是吴贤奇教授,他是民国时期的主要撰稿人。
年体检发现肝部有肿瘤,四次住院。在病危前几天还在床上审着清样。吴教授于0年2月25日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篇的组要撰稿人张秀卿也在通史出版前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享年才六十几岁。
在中国消防协会年会上召开《中国消防通史》的首发仪式
《中国消防通史》终于在2年月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中国消防协会科普委员会年2月召开的年会上举办了《中国消防通史》的首发仪式。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和时任公安部长的贾春旺同志分别为《通史》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
任老指出,《中国消防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火灾的起源到火灾原因,及治理火灾的管理体制、法令规章,全面、系统的一部专业学科的通史。取精用宏,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消防历史经验,有理论,有创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防事业有参考作用。
贾部长指出:“治史、贵在创新。翻着《中国消防通史》会发现其中一些闪烁着编著者思想火花的创见。它最大限度地占有第一手资料,使本书的立论有了科学的基础”。
如今我们翻开《中国消防通史》,方便地查阅各时代的消防管理体制、法令规章、或概要和消防技术水平等情况时,我们应该感谢李采芹先生,他在68岁时勇敢地挑起通史主编的重担,连续4年的每天8小时全神贯注地写稿、审稿、改稿,《通史》的字字行行里都凝集着他的心血。
我们应该感谢参与编写工作的消防界同仁和大学、研究所的专家,他们有的在本职工作之余用业余时间笔耕不缀,有的在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编写工作,按计划完成各章节的编写和审稿工作。
我们更要缅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吴奇贤、张秀卿先生,他们为《通史》的编写作出很大的贡献,可自己最后还没看到《通史》印刷成书。
左3王理
通史出版后,任侃、王理等又相继作古。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人们,尤其是消防人永远不会忘记各位作者为编写通史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记在消防人的心中,留在《中国消防通史》上。
附:
消防科普和历史文化大师——李采芹(葛刚)李采芹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消防科普和历史文化工作者,被誉为“消防历史文化执炬第一人”。
通过他的著述和编纂的数百万字的作品,我们能从容浏览中国消防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品味消防独特的历史文化。
李老(前排中)和中国火灾大典部分作者合影
中国消防界人人熟知他的名字,世界汉语消防学界也鲜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数部著作今天已陈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架上。
李老(前排左二)和中国消防通史部分作者合影
他就是李采芹,一个几十年来为中国消防科普和历史文化事业开拓了诸多第一的学者。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最早公开出版发行的消防读物《战时消防》,到上世纪70年代全国发行数十万册的消防常识问答》。
再到中国第一本消防月刊《上海消防》,再到我国第一部大型消防工具书《防火检查手册》,
还有上世纪90年代的《防火手册〉、《灭火手册》、《中国火灾大典》和本世纪煌煌5卷的《中国消防手册》,以及今天李采芹正在主编的《中华佛教寺院名胜大典》,
数十本叠摞起来超过了他身高的著作,是他为中国消防学界奉献的宝贵财富。
少年学子薄采其芹思泮水
用中国消防历史文化工程奠基人这个词来称谓李采芹一点都不为过。他苍老瘦弱的身躯下,蕴含着难以置信的惊人力量。
走近他,了解他,就看到了他永远挺拔的身姿,像压伤的芦苇一样,在人生起伏中,永远不会折断,永远充满坚韧。
年0月,李采芹出生在四川珙县当地有点名望的大户家庭。出生时长辈给他起名德馨,语出《尚书·君陈》"明德惟馨”。
李采芹幼年时就在家族办的私塾里读了几年之乎者也,奠定了较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初中时一位老师为这个好学少年取了“采芹”之字,典出《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与名字里的“德馨”相对应。
“采芹”这两字是老师的殷切期盼,希望他刻苦读书做出好的学问,如同水泮的香芹一样把芬芳留在人间。
后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把“采芹”当作本名,以纪念恩师,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年初,9岁的李采芹参军,不久就进入华东军政大学,成了“学习积极分子”,参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李采芹由部队转业到公安学院上海分院当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调入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
李采芹刚参加消防工作是半路出家,面对生产工艺防火、火灾的危险机理等问题还一知半解。
他一面找来《物质燃烧原理》等苏联消防学校的5本教材,刻苦攻读,一面向工作在线的同事学习,请教业内专家,很快便掌握了不少消防业务知识,成了内行。
谈到李采芹在消防部门的20多年,不能不谈到原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已故老领导张振亚。
李采芹勤奋肯干的工作精神和他的一支笔,在老处长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张振亚知人善任,力排众议,把编写《战时消防》、《消防常识问答》、〈防火检查手册》等消防专著的重任,交给这个进入消防部门才几年的“新兵”,李采芹也由此得到了学习提高的机会。
逆境崎岖顽强拼搏结硕果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说的是,历史上不少古圣先贤都是身处逆境而奋发完成经世之作的。
命运对于李采芹也是多舛的。早年在部队受伤失去右眼,谁能想象他所有的著作是用仅有的左眼完成的。
又有谁知道他在下基层劳动锻炼时因工伤导残致右手四指断肢再植。
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押送劳改农场。年,相伴了40多年的妻子永远离去。
他的个人经历中有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苦痛。但是他以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坚韧和毅力,通过与命运不屈的抗争,把这些苦难全部变成了来自上苍的祝福。
在离开消防部门之后,他还坚持当“义务消防队员”,完成了《中国古建筑与消防)、《防火手册〉、《灭火手册》、《中国火灾大典》、中国消防通史〉、《中国消防手册部》,一部又一部中国消防历史文化的巅峰巨著。
李采芹这种豁达、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李采芹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著述风格,表现在他及其团队在审校过程中对每条史料都经过认真核对、考证,纠正了文献记载中前人的不少差错。
当时有位大洋彼岸的学者,曾认为“大陆出版的近代历史书”是带有“宣传色彩”的。当他看过《中国火灾大典后,发现其中所收录的火灾史料,都全面、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这使他“惊叹不已”。
在他发表的《旧年礼物》的文章中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并称赞这是一部“具有永远的科学价值”的“奇书”。
楼台烟火钟情古建大师赞
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尽了世事沧桑。如果我们把句中“雨”字改为“火”,却可以拿来说明我国历代木构建筑留存至今极其稀少的缘由。
《中国古建筑与消防》是李采芹与另外一位学者王铭珍合著的一部力作。记者对它情有独钟。
对于中国文化的真切情感,李采芹太强烈了。当初为什么写这本书,是源于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巨大的创痛,那就是年4月8日峨眉山金顶永明华藏寺大火。
这把火不仅烧毁了8平方米古建筑和8件珍贵历史文物,更让人惊诧的是如此特大火灾,竟然没有留下完整的档案。
年,李采芹在成都参加会议,从《四川日报》总编那里听说了这次火灾,便只身上了峨眉山,0余年前的火灾现场依旧,一大片瓦砾余灰,一根根烤焦了还挺立的峨眉雾松,满目苍凉。
他经过深入的调查采访,弄清了火灾的来龙去脉,却也在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
为更好地保护现存的古建筑,亟需本普及古建筑消防的书,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一辈古建筑专家单士元、陈从周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大力支持,并分别写了书名、作序和题词。
年,公安部和文化部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召开古建筑消防会议。
李采芹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和意义,大声疾呼,加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是我们的神圣责任,否则就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他的呼吁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在《中国古建筑与消防)书中,很多案例都是李采芹走访的第一手资料。
9年(中国古建筑与消防》的修订再版,又增加了许多世界范围的古建筑火灾案例,展示了这学笔耕不缀的勤的勉。
结缘佛教耕耘不止马拉松
在年前,希腊人打败了几倍于自己的波斯远征军,士兵斐里庇第斯为了使胜利的捷报早些传递给自己城邦的同胞,一口气不停歇地跑了42公里多,随即倒地而去。他的这一壮举为世界体育运动留下了一项“马拉松”。
已是人生耄耋之年的李采芹,如同希腊士兵斐里庇第斯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的人生没有停歇。
为什么这样,他在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作《发挥余热著述消防》的发言道出了心声:
“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一生都应该对社会做出一点力能所及的奉献,给子孙留下一点好的记忆。这样,到告别人世的时候,就没有遗憾了!”
当他人生事业的马拉松赛跑跨越了难以计数的障碍后,李采芹又在不停歇地奔跑,准备跨越另一个障碍,这就是《中华佛教寺院名胜大典》。
李采芹老师怎么搞起佛教来了?记者开始也不甚了解。
在采访中,李老开门见山地说,早在20多年前就发愿编部全国古今佛教寺庙的书,填补一项历史文化空白。
佛教传入我国0年来,历朝修建的寺庙约在30余万座,虽屡毁屡建,而留下来的却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毁于火灾。
他主编的(中国火灾大典》中收录历史上的寺庙火灾多达余条。
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召示后人,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推动寺庙的保护工作。
谈到消防与佛教的关系时,李采芹说:曾经有人说过,消防与佛教有缘,被称为寺庙的保护神。
而我却认为,佛教救苦救难的思想同消防抢险救灾的宗旨完全相通,殊途同归,消防是人间佛教的忠实践行者。
朋友们为李老(左二)祝寿
李采芹献身消防文化事业,已经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但他仍继续奔跑在马拉松途中。
记者在“架雨轩”书斋采访结束时,老人拿出一本出版社刚送来的《中国历朝火灾考略》。这是以他的书斋命名的《架雨轩文集〉第二集。
第一集《中国古建筑与消防)〉(修订本)已于9年出版,明年将出版第三集(中国消防文史丛谈》。书斋里,四壁图书满架,地板上也堆满了齐胸的图书和稿件,散发出阵阵幽香。
架雨轩”,是佛教大居士赵朴初题赐,这就是所谓的“缘”,也注定了这里就是李采芹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消防历史文化缘场。
原文转发自:消防先生
编辑:36safety
附:
中国消防历史文化的扛鼎之作——写在《中国消防通史》面世之前(司马苍鹏)
入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