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瞭望访谈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需要依法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意义重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从此有了专门的法律依据青藏高原是气候变暖影响下环境变化不确定性最大的地区之一。最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变暖速率是同期全球平均的2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制定全过程各环节,都注重发挥科学研究论证的重要作用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系统提出了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等十大任务,组建起71个专题科考分队,开展青藏高原全域科学考察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的专业性、地域性、特殊性提供全面科技支撑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辰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在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的水安全、生态安全、气候安全和环境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保护地位特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立法意义重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从此有了专门的法律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年近七旬的姚檀栋多次参加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相关的座谈会。他提出的加强冰川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等意见建议得到立法机关充分肯定和采纳。“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姚檀栋说,第二次青藏科考自年开始,科考队围绕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加强生态系统本底及其未来变化规律研究,加强雪山冰川、江河湖源生态保护,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冰冻圈灾害评价和监测预警,构建广泛的监测网络平台体系,依法科学守护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为建设青藏高原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掌握青藏高原生态本底《瞭望》:从科学角度分析,出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有何现实针对性?姚檀栋: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地球上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但最脆弱的地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是“全球水塔”中水量最大、供给人口最多的水塔,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等13条亚洲地区的重要河流,为这一地区20多亿人口提供水资源。作为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青藏高原诞生了近10万条冰川,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淡水储量约~立方千米,湖泊储水量高达立方千米,保障了亚洲水塔的供水基础。青藏高原又是气候变暖影响下环境变化不确定性最大的地区之一。最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的变暖速率是同期全球平均的2倍。在此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剧烈复杂。一是气候变暖变湿导致亚洲水塔失衡: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快速减少,湖泊、河流等液态水体广泛增加,内流区水资源增加,外流区水资源减少,呈现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失衡,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二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总体趋好,但面临潜在风险:一方面,大部分地区高寒草原面积增加,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后,生长期延长,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另一方面,高寒草甸和沼泽草甸显著萎缩,湿地总体仍呈退化态势。三是灾害风险增加,新型灾害凸现:冰冻圈灾害进一步加剧,冰崩等冰冻圈新型灾害风险增加,冰湖溃决潜在风险加剧,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基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价值和现实情况,以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强生态风险防控的客观要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起到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守护好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提供了法治保障,对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瞭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有哪些亮点?姚檀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共7章63条,不少亮点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zz/4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