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经典名句。诗句中的天台虽非临城县的天台山,然其山峰耸立,气势磅礴,水天一色,不输于诗中仙山。其中天台山飞瀑,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走现场:天台飞瀑落九天
初冬,沿山路来到天台山景区,此处崇山峻岭,山势陡峭。冬已至,崇山却并不寂寥,松柏点缀着绿色,河水山脚流淌。此日天朗气清,冷空气中充斥着水润清香,令人陶醉。入山赏景,别有一番韵味。
天台山不高,远眺整座山像一尊头东足西的卧佛,丛林仰卧,法相庄严。临近山脚,便听到哗哗水声。走近再瞧,一汪碧水呈现眼前,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碧波荡漾,水质清澈,游鱼成群。湖面不大,恬静优雅,与群山辉映。湖面像莲花般托起睡佛,因夏季苇绿荷香,这里被命名为莲子湖。
“这湖水呀只是天台一景,上游的瀑布景色更是优美。”景区负责人介绍。沿路而上,不时有游客倚栏伫立,驻足拍照,记录下眼前美景。
拾阶而上,一路鸟鸣啾啾。登上天台极顶,举目四望,农家的炊烟、房舍、耕田、小路、湖潭等历历在目,一派田园风光,似诗如画。
山不在高,有水则充满灵性。莲子湖的上游,便是天台山著名的天台飞瀑。此处海拔约米,落差约13米,宽约5米,好似银帘高挂。天台山属于丹霞地貌,山体是红色的石英砂岩,这个景点因此也被称为“丹崖飞瀑”。红石绿草间,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深潭,空谷传响,玉珠飞溅,激起阵阵水花,氤氲的水雾笼罩在瀑布前,朦朦胧胧,飘忽不散,颇为壮观。瀑布落地后,变成了一条小河,流进了不远处的一个小石潭,潭水深约四米,长宽二十多米,清澈见底,波澜不惊。一瀑一潭,一静一动,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图……
“原本,丹崖飞瀑只在夏季雨水盛时才会形成瀑布,年,景区在山下打了深水井,建起了水库,将雨季山上的雨水储存起来,再由井水作补充,引水上山,循环利用,打造出不受季节和雨量限制的人工瀑布,向更多的游客展示天台山丹霞飞瀑的风采。”天台山景区负责人介绍。
探来历:亿年沉淀展雄奇
临城天台山是临城县山岳景观开发最早的景区之一。
清代《临城县志》记载:“天台山以高耸顶平故名。”天,形容高耸入云,台形容顶部平坦。天台山的山奇水秀,无不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根据省地质学家的介绍,天台山是太行山的余脉,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测定,大约18亿年前,这里还不是山,是一片浅海,应该叫太行海或太行湾。后来,太行海湾底部沉积的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逐步抬升,古天台渐渐从水下露出水面。在约1.3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中,受到地壳板块挤压,发生断裂和变形,构成了山体大致轮廓和骨架。在距今约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受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影响,山体隆升并遭受风蚀,加之断裂活动、岩浆喷发和冰川作用,才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亿年沧桑巨变,天台山,景点多,传说也多。“静心凹”里众神下凡休憩;取之不尽的“五谷仓”盛满丰收的祈愿;漫山遍野的“拧劲柏”埋着神秘的“聚宝盆”……数不清的故事传说,为它增添了令人向往的神秘和神奇。
天台山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唐代的慈云庵、老祖庙至今香火不断,禅音袅袅。另有唐代以来的仙岩庵、桃源洞、南禅寺等六个寺庵遗址。“明代天下第一清官”四川巡抚乔壁星,每次回乡都登临赋诗。清初重臣、“乌头宰相”魏裔介曾在此避暑读书。山顶存有明末清初起义军的山寨遗址。众多的名人诗词,赋予它文字的温暖与厚重。
看未来:文旅结合引客来
“这山,这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真是不虚此行!”从石家庄慕名而来的游客陈仲丽说。
游客大都是携家带口前来观赏,孩子们的嬉戏声,大人们的闲聊声伴着瀑布哗哗的流水声显得格外热闹,前来游览的游客多来自邢台本地,以及石家庄、邯郸等周边地区。
高涨的乡村旅游热度,让不少人感受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前景。“自家树上结的栗子、苹果,地里种的南瓜都是早上刚摘的,新鲜得很。”在天台山附近,不少周边村的村民将自家农产品、编织的箩筐等手工艺制品、上山摘的中草药等拿来售卖,不仅深受游客喜爱,农民还能增添收入。
7月份,天台山举办了首届‘风的艺术季’,游客在葱郁山野间感受风、观察风、亲近风,欣赏艺术、亲近自然,通过多维体验和视觉享受感受风的存在。
在莲子湖畔、静心潭旁、情人谷里、悬空亭上及风语诗林,国内外的艺术家守候在各自的作品点位前,为观众讲解创作理念并介绍作品。
“这次活动举办得很成功,我们以“风”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来唤醒大家对于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