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主要说了一下这共济失调!如果你们这里要是有相关疾病可以往下看一下!
因为我们专门就是针对共济失调和手抖来治疗的!那么共济失调怎么治疗呢?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髄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
1.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阴虚动风。
3.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症,手足蠕动,眩晕手抖。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不但如此,中医还把人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就是贯穿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但是共济失调不一定会引起小脑萎缩,小脑萎缩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老年人多见到,分为百分之五十遗传,百分之五十非遗传。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共济失调疗法健脑止萎汤
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偏多,同时也被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正确分辨病情,可以及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四高”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常见的症状除偏瘫和语言障碍外,共济失调亦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由于躯体及肢体控制能力差,导致持物困难,行走不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4月至年4月在我院脑血管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性32例,女生28例;年龄32~75岁,平均52.3岁;脑干梗塞17例,小脑梗塞25例,桥臂梗塞2例,脑干出血5例,小脑出血11例;有糖尿病史18例,高血压病史34例,冠心病史15例;病程1周~12个月。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4~74岁,平均51.9岁;脑干梗塞15例,小脑梗塞27例,桥臂梗塞1例,脑干出血4例,小脑出血13例;有糖尿病史19例,高血压病史33例,冠心病史16
1.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2.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3.晚期
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