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卒中认识的误区有哪些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47166.html

在脑卒中防治领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常见的

认识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年轻人不会得卒中

有些人觉得:卒中是老年病。我年轻,没有家族史,血压也不高,身体也不胖,每年都体检,所以不会得卒中。其实,脑卒中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利。研究表明:我国卒中的年龄特征表现为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比发达国家(75岁左右)早了10年,首次发病年龄构成中40--64岁年龄段占比超过66.6%。因为部分年轻人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暴露在脑卒中风险之中。例如:有的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却没有得到控制,过度的吸烟、喝酒、频繁的熬夜以及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肥胖、活动过少、生活不规律、压力过大等,这些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这些原因让许多年轻人出现脑卒中,甚至发生猝死的悲剧。虽然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但是如果不注意,年轻人也会得脑卒中。

误区二:经常输液“冲血管”能预防脑卒中

每年的春秋二季,都有不医院输液,他们认为输点“活血化瘀药”,能“稀释血液”,疏通血管,从而预防脑卒中。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严谨、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来证明输液对预防脑卒中有效。如果没有相关脑卒中的症状,单靠短期输一两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输液时可能出现输液并发症,而且输液会增加血容量,对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病的患者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输液非但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诱发卒中的发生。因为所输注的大多为“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应重点是在日常生活中,如积极地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肥胖等,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坚持锻炼、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睡眠等。

误区三: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

脑卒中发病突然,因此有人说既然发作突然,无法控制。其实,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表现,但是发作几秒或几分钟就会消失,非常容易被忽视。若出现突然性的视物模糊,脸部或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以及剧烈头痛就要引起警惕了,医院就诊,抓住治疗黄金期。千万不可延误时间。

误区四:血压不高不会得卒中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容易得脑卒中,因此认为只要保持血压正常就万事大吉。

高血压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但高血压并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先天发育不良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只是发病的几率要比高血压患者低一些。另外,血压过低时,血液循环减少,会致脑血管发生痉挛,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并不是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在脑梗死急性期应将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急性期后缓慢降压、逐步达标。

一般来说,单纯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低于/90mmHg为宜。对于合并脑血管狭窄的高血压患者,为保持充足的脑部供血,血压控制不宜过低。

误区五:药物都有副作用,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毒副作用大,因此保健品更安全。其实作为卒中常用的药物,虽有一定副作用,但是可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应规律服药,并监测各相关生化指标。对于阿司匹林,因为它有出血的副作用,有出血性疾病和脑出血风险的人不适宜,大多数人群是适宜的。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有些患者不想坚持服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人笃信保健品可以预防脑卒中,其实,对于养生保健来说,规律生活最重要。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水果,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更不能指望它来治好病。

误区六: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物常常用于心脑血管病人的预防与治疗,用于降低血脂或抑制动脉硬化。很多人担心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总是擅自停药。其实,他汀类药物(如立普妥、辛伐他汀等)不仅降低血脂,还有稳定斑块的作用,需要长期服用,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或斑块脱落,引发卒中再次发生。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症,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规律服用,以下情况需要停用他汀类药物: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服用后出现严重副作用,如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存在肝受损及肌病高风险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

误区七:卒中治愈后很少复发

恰恰相反,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复发率,约1/3的脑卒中患者在5年内可能复发。这是因为,所谓脑卒中的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而某些卒中实际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引起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多属慢性病,只有坚持长期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才有可能减少脑卒中复发。

总之,关于卒中认识的误区有很多,我们要相信科学,才有利于脑卒中的防治,千万不要因为走入误区而耽误了正规治疗。坚持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了解脑血管病防治知识;

发病后及时自我识别;

医院--医院;

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残疾风险!

医院卒中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zz/3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