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三级预防

医院康复医学科

脑血管病

是我国居民的首位致残和致死原因。全国每年约万人因脑血管病死亡;而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约万人;存活者中约3/4留有偏瘫等后遗症。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是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更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如能有效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约80%的脑血管病可以预防。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CVD),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均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

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

危害:约60%的脑血管病是由高血压病所致,高血压是公认的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群的脑血管病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6倍。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增加46%。

预防:

①正常成年人,建议至少每2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85-89mmHg、肥胖等),建议至少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

②坚持运动、限制食盐摄入(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g)、多吃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戒烟等。

③降压治疗目标:普通高血压者血压降至/90mmHg以下;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者降至/90mmHg以下;年轻人或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慢性肾病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80mmHg以下;部分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的舒张压不宜降低至60mmHg以下。

2、糖尿病

危害:糖尿病也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

预防:

①降糖目标:不同个体治疗具有个体化原则,但对大部分非妊娠成年糖尿病者,应控制在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指尖血糖4.4-7.2mmol/L、餐后指尖血糖最高不超过10.0mmol/L。

②饮食准则: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食物多样化,谷类是基础;限制脂肪入量,平衡膳食;高膳食纤维饮食;减少食盐摄入;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③三宜三不宜:三宜:五谷杂粮;豆类及豆制品(病程超过三年者慎用);苦瓜、洋葱、番茄、柚子、南瓜等。三不宜:糖类、蜜饯、汽水、甜点、蜂蜜等;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肝脏;饮酒。

3、高脂血症

危害: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硬化、动脉管腔狭窄。

预防:

①以饮食治疗为基础,根据病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决定是否或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②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合适体重,控制总热量摄入;降低脂肪,尤其是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减少饮酒,避免烈酒;运动锻炼及戒烟。

③对无心血管事件,但血总胆固醇升高或高脂血症伴有非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者,应积极降脂治疗;对血脂正常,但已发生心血管事件或高危的高血压者、糖尿病者,应服用他汀类药物及改变生活方式治疗。

4、心脏病

危害:各种心脏病,如心房颤动、心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均可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有心脏病者较无心脏病者脑卒中的发病高出2倍以上。非瓣膜性房颤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为3%-5%,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预防:

①≥40岁的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通常情况下,患有心脏病者,应口服抗栓药物,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②心房纤颤合并高血压和左心功能不全等卒中危险因素时,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年龄不足65岁者,建议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年龄超过75岁者,仍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

5、颈动脉狭窄

危害:是脑血管病潜在性危险因素。当狭窄程度加重或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50%。

预防:

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者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不推荐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②严重颈动脉狭窄(>70%)者,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6、吸烟

危害:经常吸烟或被动吸烟会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吸烟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与吸烟的量成正比,其脑卒中危险性是不吸烟人群的6倍。戒烟后2年,卒中的危险性即大幅度下降。

预防:

①吸烟者戒烟,或用尼古丁替代品、口服戒烟药;

②社区、公共场所综合性控烟。

7、酗酒

危害: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脑动脉硬化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脑血管病。

预防:

①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②饮酒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克,女性不应超过15-20克。

8、肥胖

危害: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易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腹部肥胖比体重指数增高或均匀性肥胖与脑卒中的关系更密切。

预防:

①减轻体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加强运动。

②成年人的体重指数(kg/m2)应控制在<28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既是一种脑血管病,也是一种危险因素。30%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曾有过TIA的病史,33%的TIA患者迟早要发展或再发生完全性卒中。

预防:治疗和控制引起发病的相关因素。

10、其他其他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抗凝治疗;体力活动少等。

预防:

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联合应用能明显降低增高的血浆半胱氨酸水平。

②血液流变学异常: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药物,如血小板聚集率超过50%(正常20%-50%),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周。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年龄

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脑血管病发病率就增加1倍以上。

2、性别

男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女性。

3、遗传

家族中有脑血管病的子女发生脑血管病的可能性明显升高。

4、种族

黑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白种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脑血管病发病率也明显高。

三脑血管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控制危险因素,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其主要针对目标是脑血管病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二级预防

对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者,寻找病因并加以纠正,达到降低复发的目的。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病因预防,基本与一级预防相同。对发生过缺血性卒中者,建议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对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者应抗凝治疗。

三级预防

对已发脑血管病早治疗、早期康复(包括运动功能、言语吞咽功能、二便障碍、心理问题等),尽可能将神经功能损伤降至最低,并防治并发症,减少致残发生,预防复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zz/3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