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好发40~60岁人群
现在仍有不少人会误以为脑动脉瘤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而事实上,脑动脉瘤最常发生于40~60岁的人群。其中,50岁以上的脑动脉瘤患者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并常伴有高血压等疾病,往往患有多个动脉瘤,破裂率较高。而40岁左右的脑动脉瘤患者常常因先天性血管薄弱,随着血流的长期冲击而发生脑动脉瘤。
其实,这就好比车的轮胎一样,差别就在于脑动脉内流动的是血液,而轮胎里则充满的是气体。如果轮胎局部有磨损,轮胎壁就会变薄,充气时便会在磨损处鼓出一个包,容易造成爆胎,这也就类似于脑血管上的脑动脉瘤,极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哪些因素容易引起脑动脉瘤破裂?
首先,个人本身脑动脉瘤的情况会影响其危险性,比如动脉瘤生长部位、形状大小等。动脉瘤大小: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动脉瘤直径越大,年破裂率越大;影响动脉瘤破裂率更重要的因素是动脉瘤是否增大。研究发现,正在增大的动脉瘤具有破裂倾向,自发性出血风险会大幅提高。在动脉瘤破裂前,每6个月一次的MRA复查可以发现90.3%的动脉瘤增大,每12个月一次则可发现81.5%。
动脉瘤部位:研究发现,后循环动脉瘤的破裂危险最高;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也是破裂的危险因素。此外,在前循环动脉瘤中,直径为4~7mm的前交通动脉瘤最易破裂,与后循环动脉瘤破裂风险相似。
症状性动脉瘤:有症状的动脉瘤破裂风险增高4倍。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占位效应(头痛、恶心、呕吐)、脑神经功能缺损(动眼神经麻痹)、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等。最新研究表明,高分辨率增强MRI检测症状性动脉瘤患者的瘤壁环形强化明显,较无症状患者多见,提示动脉瘤壁可能存在炎症反应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未来破裂的可能性较高。
除了,脑动脉瘤自身情况会影响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外,还有下面这些因素:年龄: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高峰为40岁至60岁。年龄对动脉瘤破裂有一定预测作用,既往研究认为,年龄越大,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小动脉瘤(直径小于5mm或7mm),年龄小于50岁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性别: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血管壁弹力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管壁脆性上升,使得动脉瘤更易破裂。
种族:基于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日本、芬兰种族的动脉瘤患者,其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更高。
吸烟、饮酒:烟酒中的尼古丁、活性氧使得抗胰蛋白酶效率下降,引起血管壁弹性蛋白含量下降,血管壁脆性上升。长期抽烟、饮酒会容易造成动脉硬化,而在此基础上,若继续大量抽烟、喝酒会导致血压的急剧变化,致使脑动脉瘤加速破裂。国外也曾有调查显示,不少脑动脉瘤患者在瘤体破裂前一小时抽过烟。
情绪激动: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用力排便、举重物等诱因下,也会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容易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高血压:血压升高导致血流量上升,血管壁承受到更大的冲击力,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对于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的患者,与未曾出血的患者相比,动脉瘤破裂率增加一倍。
最后,提醒大家:?女性动脉瘤患者需谨慎,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的动脉瘤患者为高危人群。
?患者应戒烟限酒、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
?大体积、症状性、多发性动脉瘤及合并子囊的动脉瘤是危险因素。
?在直径为4~7mm的动脉瘤中,年龄小于50岁、前交通和后循环动脉瘤、多发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时需注意。
?每半年复查一次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动态随访观察动脉瘤有无增大。
重医大附一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