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康才有未来:艾灸养生,健康一生;爱自己更爱家人!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脑血栓在中医方面属于“中风”范畴,常表现为眩晕,四肢麻木,剧烈头痛,视物异常,不随意运动,精神障碍,癫痫样发作,失认失读失写。脑血栓是由血瘀阻塞经络所造成的疾病,属于“淤血症”的范畴,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而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藴,或血瘀气逆,导致脑脉痹阻;主张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
而艾灸活血通络的作用正是用于治疗脑血栓的好方法。艾灸后血液循环会加快,将体内的一些“垃圾”带走。所以我们用艾灸治疗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的效果非常好。
用艾灸疗法来调理脑血栓,需要对症以下八大穴位:百会穴、大椎穴、风池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曲尺穴和太溪穴。
下面给大家逐一介绍每个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即: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百会穴归属督脉,艾灸此穴有缓解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目眩失眠、焦躁等作用。
2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大椎穴归属督脉,艾灸此穴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作用。
3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风池穴归属足少阳胆经,艾灸此穴有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等作用。
4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中脘穴属于“任脉穴”,艾灸此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作用。
5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也就是从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四指并拢,从脐中起,以中指横纹为标准,横向的距离),腹部的正中线上。艾灸此穴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治疗阳痿、早泄、月以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功效。
6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7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曲池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艾灸此穴有抒压和解除疲劳,疏风清热等作用。
8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太溪穴归属足少阴肾经,艾灸此穴有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个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见好转后,可以减少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钟左右。平时注意保暖并进行适量的运动。穴位的艾灸顺序应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如果有时间,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希望所有脑血栓患者早日康复!
艾灸期间不应着风受凉,保持平和情绪。饭饱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张,故半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寒气趁虚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无论是养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坚持。
建议:
?脑血栓的病人由于疾病发展快,恢复慢,常常产生焦虑状态,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希望家属给予更多的关爱,尊重和重视,还要鼓励病人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更要有个好的心态,这些对于疾病的康复都是至关重要的。
注意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增加抵御外邪的能力,避免潮湿受寒,患处注意保暖,可戴护腕、肘、护膝等,局部可用热敷。
晚上艾柱水泡脚,水温以不超过50°为好,以身体微微出汗就好。然后按摩足部穴
早晚注意保暖。一定忌喝酒,食寒凉之物。晚睡前适当喝温热水,可以稀释血液,净化血管,免得血栓形成。调查表明,晚睡前喝水和夜间喝水的老年人,得血栓的几率明显下降,因为喝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减少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