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就诊患者带着自己的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报告单,不解地问大夫:明明什么症状也没有,为什么会查出“腔隙性脑梗死”?
实际上,这是对这种病的一个认识误区。有的患者自觉没有异常,可能是没在意一些症状,比如头晕、健忘,等等。
腔隙性脑梗死就是一种“静悄悄”的病,它不“高调”,危害性也相对较小。但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导致血管性痴呆、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后果。
1、腔隙性脑梗死”小而深”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为腔梗。“腔隙”实际上是病理学名词,简单理解就是“小”。所以,腔隙性脑梗死可以理解为小的脑梗死。
一般人都明白“脑梗死”,但腔隙性脑梗死是什么样子?简单来说,就是在脑组织中有一些空洞。腔隙性腔梗死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这些动脉出现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会形成不规则的腔隙。
2、高血压引发的脑动脉硬化是腔梗的诱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段为60岁至70岁。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至6倍。
脑梗死是基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管老化导致的疾病,所以60岁以上人群相对多见;而男性往往较女性具有更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比如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等,所以心脑血管病都有男性多于女性的特点。
从发病特点看,在白天发病的患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症状一般于12个小时至3天达到高峰,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等。但患者没有意识障碍,能正常沟通,同时,出现精神症状的很少见。
目前,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医学界普遍认为该病是建立在高血压病引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液黏度、吸烟等都被认为是腔梗的危险因素,尽早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腔梗发作或复发的关键。
3、发作一次,加重一次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一些过去不太容易发现的亚临床病变(指没有症状但是被核磁共振等检查发现的病变)越来越多地被发现。
但影像学上显示有病灶,临床上不一定有症状。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很多“静区”,也就是非功能区。腔梗发生在这些部位,不会立即表现出相应的症状,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发作,才有可能出现所谓的“累积效应”。也就是说,发病一次便加重一次,特别是老年人,最终才会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腔梗容易复发。虽然少量的梗死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但是如果腔梗反复发作,小的腔隙性病灶累积达到一定的数量和程度,临床上称为“腔隙状态”时,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的影像学检查上有类似的报告,先不要惊慌,尽快到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帮助患者寻找发生腔梗的危险因素,进行正规的治疗,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有超过20种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
它的起病形式多样,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多见于活动中起病,患者容易察觉,可以立刻就诊,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后可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还有的腔隙性脑梗死以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慢性起病,患者和家属都很难察觉到变化,误把症状归结为睡眠不佳、压力过大、情绪不好等诸多原因,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造成了不能恢复的神经功能缺失。
4、无明显症状,不必吃活血化瘀药物
还有很多中老年患者因为头痛、头晕就诊,CT检查后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后就认为自己得了中风,再三要求医生开各种各样的活血药,或者要求每天打点滴,希望借此疏通血管,让病灶消失。其实这种做法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已经形成的梗死灶是不会消失的。
对于腔梗的预防,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以清淡为主、定时定量。同时,还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以降低卒中风险。加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视,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但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人群。
所以,我们建议50岁以上人群进行体检时,除了心肺,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