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新闻背景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性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也叫脑梗塞)最为常见,约占脑卒中的70-80%,是由于脑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致使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万,70%的生存者大多遗留偏瘫失语等残障,5年复发率在40%以上,而且缺血性脑卒中每年仍以8.7%的速率迅猛增长。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及生活方式等问题,脑卒中的发病率居全国之首。随着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如何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所带来的危害变得愈加重要。卒中后的第一时间,也是康复的最好时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这句话对于卒中患者及整个家庭来说,都显得意义非凡。近日,我们走医院(医院康复中心)。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进行康复的患者,倾听了他们自己的康复故事。“救救我,我想站起来”
在住院后的第三天,刘梅(化名)突然有了能够再次站起来的希望。此前,她随老伴儿医院,即医院康复中心。走进病房的那一瞬间,她忍不住哭了出来。刚强了一辈子的刘梅从不流泪,即便自己因急性脑梗而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后,她也仍咬着牙硬挺。“71岁了,不能动就不能动吧。”她这样对家人说。但家人们都看得出,曾经外向开朗的她,愈加沉默寡言了。直到见到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单晶丽时,浑身瘫软坐在轮椅上的刘梅,突然红了眼眶,她紧紧地握住了单晶丽主任的手。“主任,请您救救我,我想……我想站起来!”刘梅顾不上擦掉眼泪,泪水不停地沿着眼角流下。那一天,她似乎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平日里,刘梅喜欢和老伴儿出门遛弯儿。可自从生病后,她再无法走出屋门。老伴儿对她说:“今天阳光很好,我推你出去走走吧。”刘梅摇摇头,她拒绝再次出门。每当瘫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只能靠家人照顾时,刘梅都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生不如死。”刘梅从不服老,但这一次她真正向生活屈服了。在医院康复D区的病房里,刘梅没有被叫做“某某床患者”,也没有被当做她自认为的“废人”。在这里,她被医护人员们亲切地称为“刘阿姨”。“刘阿姨,该吃药了。”每天,她听见护士在自己的身边轻声唤,又听见老伴儿在门口对医生说:“我们听说市二院的康复很专业,我只有将老伴儿交给你们,才能真正放心,请你们一定要救救她!”这里被刘阿姨的老伴儿当做最后一线希望,对于患者这样的期许,单晶丽主任已不是第一次遇见。她说,医院时充满了绝望,她都想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早日康复,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也许是作为一名康复医学科医生的责任吧。”单晶丽主任说。刘梅说,帮助自己重新站起来的过程,就像一次重生。刚住院时,因为要带着尿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经常偷偷掉眼泪。“我是不是以后就变成‘废人’了?现在连上厕所这么简单的事儿都做不了,我是不是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样的问题,刘梅每天都要问上好几遍。日子久了,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烦。可康复D区护士长姚秀彬总是那么有耐心,她耐心地开导:“刘阿姨,您别多想。只要好好配合我们的治疗,您一定会好起来的。”与此同时,一个针对刘梅的康复计划正在井然有序的进行。单晶丽主任为她制定了“特别”食谱,不但营养均衡,更能帮助她规律饮水、规律排尿。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刘梅蹒跚走路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走廊里。虽然左手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一些简单的动作已经可以完成了。更让她激动的是,在医生的帮助下,排尿功能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刘梅已经恢复了自理能力。不仅能够下床走动,甚至还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出院时,她在老伴儿的搀扶下,郑重地向医护人员们深鞠一躬。她说,自己从未想过还能够重新站起来。如今,刘梅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