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那三百年前的

说起明朝,不少人会对明朝末年的悲惨遭遇感到惋惜。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明朝亡于党争;有人说明朝亡于赋税不均,土地兼并;甚至有人说明朝亡于鼠疫。诚然,这都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便是气候。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明朝这三样可谓是一样不占。尤其是天时,明朝末年之所以内忧外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明朝正处于百年难得一遇的小冰河时期。田地减产,农民纷纷起义,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什么是小冰河时期,它又给明末带来了哪些可怕的影响?

一、什么是小冰河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自传带来黑夜和白天的交替。而自转和公转的共同作用带来了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但不要认为四季分明是理所应当的。在某些极端时刻,地球会出现长达上百万年的极寒天气。这就是所谓的冰河时期。

在冰河时期,大片陆地会被冰川覆盖。这种极寒的冰河时期,每隔3亿年出现一次。也可以叫大冰河期,在两次大冰河期之间也会出现延续上千年的低温天气。虽然这种温度的寒冷变化无法和大冰河期的极寒相提并论。但是仍然给自然环境乃至历史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此科学家将这种小规模的只有几百到几千年的寒冷时期称为小冰河期。

二、干旱饥荒自元朝开始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全球都开始变冷。如今几乎从不结冰的英国泰晤士河,在那时的冬天也会结上厚厚的冰层。中国也不例外,和全球一样温度降低。根据史料的记载和学者的研究,年至年。也就是明朝最后的44年,气温降到了最低点。

寒冷的气候使空气变得干燥,导致北方内陆更加寒冷干旱。一向气候温和的南方地区河流也出现了大面积封冻。就连广东地区都曾出现暴雪数日牲畜冻死的奇观。极端的寒冷给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4次小冰河时期,除了明末这次。前三次分别在商朝末年,东汉五国和唐末五代。每一次小冰河时期的到来,都伴随着王朝的覆灭和动荡战乱。明朝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光说气温降低,可能大家还会觉得不会很可怕。但要说小冰河引发的次生灾害。就像是连锁反应了一样。每一个都足以致人死命。小冰河带来的最严重的灾害就是旱灾。毫米降水线的右半边降水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左半边则降水稀缺,难以进行农业生产。

在小冰河时期干旱会导致毫米降水线南移。陕西正好在毫米降水线上。氮降水线以大片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将不再适合耕种。陕西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反复遭受旱灾,旱灾导致田地荒芜,大量农民破产。

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祯年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多次出现持续超过三年省份,超过四省的特大旱灾。其数量之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数据统计显示。崇祯十年到十四年间。北方五省陕西,山西,直隶,山东,河南。几乎每年每个省都有几十个县遭遇旱灾。最夸张的是崇祯13年。这5个省遭遇旱灾的县,数量居然达到了个。连年的干旱使得土地干枯裂开。河流枯竭。水利不兴,耕地欠收。

旱灾过后,成片成片的蝗虫又来侵袭。幸存的庄稼也都一扫而空,以至于几千里下来土地一片赤脊。于是这些地区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在史料中,诸如禾枯粮绝,麦尽干枯等词更是频频出现。在所有饥荒的省份当中,陕西首当其冲,文献记载: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

其他省份的情况也很糟糕。放眼望去,全是干涸的河床与荒芜的土地。人们根本没有东西可以吃。是饿极了的人们就开始找一切能吃的东西果腹。挖草根,吃树皮。吃路边死去的牲畜小动物。有的人甚至从地里挖土来吃。随便这样“食物”依然不够,每天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突破了道德底线,开始吃人。

明末官员马懋才曾深入陕西调查。将所见到的凄惨恐怖场景写成了《备陈大饥书》一文。除陕西外,河南山东等省都有着相似的记载。甚至出现了“骨肉相残食”“有母烹其女”这种灭绝人伦的惨事。在明朝最后几年,人吃人的现象达到了顶峰。

《崇祯实录》中记载:崇祯十三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有人统计过,在崇祯十三年这一年间。就有个县记载出现了人相食的场景。

三、恐怖的瘟疫。长城以北的草原和游牧区一直以来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本来一般情况下在农业区工作的人们是接触不到草原的老鼠的。草原地区地广人稀,鼠疫也不易传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但是由于小冰河期气温的骤然下降。导致老鼠等啮齿类动物无法在野外获取足够的食物。大量的老鼠向城镇内部向南迁移。其中包括携带了鼠疫杆菌的老鼠。

明中后期鼠疫就曾在华北地区爆发。后来零星的事情时有发生。到了崇祯时期。北方因旱灾,庄稼荒废,食物短缺。老鼠的迁徙把鼠疫带到了长江以南的几个省份。导致了鼠疫的第2次大爆发。老鼠迁徙途中不断有病死在路边的尸体,就成了饥民争抢的食物。

居民大部分都是成群结队的背井离乡。他们感染了瘟疫后,回到队伍中时,又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们的同伴。鼠疫就这样在人群之中开始扩散。

鼠疫的症状非常可怕,病人先是在嘴里长出一块肉核。然后嘴里就会呕出大量像西瓜汁一样的血液。这对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基本上是绝症。只要染上鼠疫,致死率基本是%。多则几日,少则片刻,病人便会暴毙。

史料中有记载“朝发夕死”的记录,可见鼠疫发病之快。而明朝的人们也没有防疫的常识,一旦有人发病,人们也不会将其隔离,因此每个患者都成了传染源。一个家庭出现病人全家都要跟着遭殃,往往是一个病人回到家中第2天全家人死在屋里无人知晓。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尤为严重。有些城镇村子据说连人和牲口都看不到,空荡荡的如同地狱一般。只有一些苍蝇盘绕在尸体周围,发出嗡嗡声。

由于这场瘟疫伴随着饥荒而生,人们为寻找食物不得不四处奔走流亡。所以瘟疫跨省之间的传播根本无法防范,就连明王朝的心脏,首都北京也被瘟疫攻破了。百姓成批成批的染病死去,北京城门下每日都集满了抬棺材出殡的队伍。

到了明朝最后两年,北京城的死亡人数已经难以估计。就连送殡的人也都死光了。就连军队也未能幸免,守卫京城的15万军队,就有2/3染病死亡,战马也损失了大半,至于后来李自成大军攻打北京城时,城门上只有五万残兵驻守。

这五万人还是饱受瘟疫和饥荒折磨,面黄肌瘦,疲弱不堪的老弱残兵,街道上更空无一人,大明京师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鬼城。曾经富丽堂皇,万国来朝的北京城,在瘟疫的折磨下,犹如人间炼狱,惨不堪言。

四、总结

以上所述的场景,足以让人感到小冰河期的寒冷与恐怖程度。总而言之明末的小冰河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灾难,它带来的不仅是寒冷的温度,更带来一系列想象不到的后果与灾害,给予这个支离破碎的王朝最后一击,最终大明王朝裹挟在凛冽的寒风中走向灭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ys/40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