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休克期的排尿障碍表现为()
A.反射性膀胱
B.自主性膀胱
C.自动性膀胱
D.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
E.非反射性膀胱
D
排尿的脊髓整合中枢在脊髓圆锥,主要反射控制源位于S2~S4节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平的脊髓损伤中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①在脊髓休克期表现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②脊髓休克逐步恢复时,根据损伤水平,膀胱的状态呈现两种类型:自动性膀胱(或反射性膀胱)和自主性膀胱(或非反射性膀胱)
[考点]20多岁到40岁后,骨的生成和吸收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超过40岁后,骨的生成保持不变,但骨的吸收却增加。
[考点]骨质疏松症分型:(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为多见: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考点]骨质疏松症症状:1疼痛:以腰背痛多见,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可出现骨痛;1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3呼吸功能下降。
[考点]骨质疏松症体征:1身长缩短;2驼背。
[考点]I型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包括1雌激素: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2降钙素;3维生素D;4钙制剂;5双磷酸盐(EHTP)。主要选用骨吸收的抑制剂。
[考点]Ⅱ型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主要选用骨形成促进剂。包括:1维生素D;2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3钙制剂;4氟化剂;5维生素K。
[考点]骨质疏松症物理治疗:减轻疼痛,促进骨钙沉积。
[考点]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1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减少酒精、咖啡的摄入;2增加户外活动;3增加富含钙、磷等矿物质饮食。
第六章神经疾病
[考点]脑卒中为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个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不足24个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考点]脑卒中危险因素:(1)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2)心脏病。(3)糖尿病。(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史。(5)吸烟和酗酒。(6)高脂血症。(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
[考点]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筛查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考点]脑卒中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脑血管病的患者,通过寻找发生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脑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考点]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面部轻瘫。特征性症状为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朦,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rner征交叉瘫,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
[考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眩晕和平衡障碍,多不伴有耳鸣。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和双眼视力障碍。
[考点]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考点]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
[考点]脑梗死病理分期:超早期(1~6个小时);急性期(6~24个小时);坏死期(24~48个小时);软化期(3天~3周):恢复期(4周以后):可持续数月至2年。
[考点]脑梗死症状和体征: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个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常见的症状为“三偏征”,优势半球受累常有失语。
[考点]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确诊脑梗死。
[考点]脑梗死预后: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50%。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考点]脑出血病因: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
[考点]脑出血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50岁以上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无前驱症状,发病后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占50%~60%。
[考点]头CT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