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例为什么能发表在23分的杂志he

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单位:中国医医院

作者:钟新波陈文斌郇致福马兰香刘微

这是我们1年多前接诊的一个病例,影像表现奇特,治疗过程曲折,但终修成正果,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我们从患者入院的第一天开始讲起吧……

患者男性,65岁,因“心悸、气促3天”入院。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气促,活动时明显,行走数米即感气促,需休息才能缓解,不伴胸闷胸痛,无咳嗽咳痰,医院就诊,症状无明显缓解。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V1-V4导联ST段抬高,拟“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院。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90mmHg,平素服药,血压控制情况尚可。

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19次/分,心率次/分,血压92/6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胸骨左缘3、4、5肋间闻及IV/6级收缩期杂音。

入院心电图:V1-V4导联ST段抬高,见图1(原图经处理后仍不清晰,心电图大神们请轻拍)。

图1

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2.43ng/mL,肌钙蛋白T0.47ng/mL;NT-proBNPpg/mL,血肌酐(Cr)umol/L。

看到这,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是不是呼之欲出?既然是个特殊病例,肯定没有这么简单,我们接着往下看。

患者行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不同寻常的东西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见多了,但这样的表现估计大家都没见过吧。胸骨旁左室长轴(见图2及图3),室间隔中段近基底段处心肌似乎被撕裂成两层,CDFI可探及高速分流,分流束从心肌中间穿过。

图2

图3

分流的连续多普勒频谱见图4。从频谱图可见是以左向右为主的双向分流(以箭头标示)。

图4

左室短轴(近乳头肌水平):室间隔心肌同样有撕裂分层的情况,其左室面破口约21mm,右室面破口约8mm(见图5,后文有更清晰的图)。

图5

胸骨旁四腔心(图6-7)可见室间隔穿孔及穿隔五彩血流。

图6

图7

室壁运动方面,除穿孔及夹层累及的室间隔运动减弱外,其余的左室心肌节段(包括前壁)运动幅度均大幅增强,LVEF79%,肺动脉收缩压稍高,约40mmHg。

从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改变来看,诊断应该比较明确: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并心肌夹层。心梗后室间隔穿孔是临床处理极为棘手、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但入院时血压仅92/60mmHg,心率达次/分,BNP及肌酐升高,提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处于危险的边缘。

经讨论,我们决定在IABP的支持下行冠脉造影术,先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冠状动脉造影见图8-9。左冠:前降支中远段狭窄50-60%,右冠及回旋支:远端小血管有狭窄病变。也就是说冠脉主干均无显著的阻塞病变。

图8

图9

如果诊断就此收手可能留下很大的遗憾。我们下面来看图10。有一冠脉小分支(考虑为第一间隔支,在冠脉造影时容易被忽略,如箭头所示)在发出后即闭塞。

图10

图11示闭塞血管球囊扩张开通后(以三角形标示。其远端血流仍较差)。

图11

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病情尚稳定,平卧时无诉不适,血压在IABP辅助下维持在-/70-80mmHg附近,心率在次/分附近,血肌酐稍增高,约umo/L。术后第8天,患者发热,血常规:白细胞18.8×/L,中性粒细胞比例82.5%。为避免导管相关的感染,予撤离IABP。

撤离IABP后,患者血压逐渐下降,需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才能维持在/60mmHg附近,且尿量也明显减少。复查血肌酐,已升至umul/L,考虑为肾前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我们来看看此时的心脏超声图像。胸骨旁左室长轴显示,左心室较前扩大,室间隔穿孔及夹层亦明显扩大,左向右分流明显增加,见图12,13。

图12

图13

胸骨旁左室短轴可以清晰地看到室间隔夹层,以及其左室面及右室面的破口(大小分别约25mm、14mm),见图14。

图14

胸骨旁四腔心切面见图15,16。

图15

图16

此时的LVEF约78%,但其搏出量其实是显著下降的。无论是图8还是图16都可以看出,左心室搏出的血液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室间隔穿孔分流向右室的,经左室流出道搏出的血流较少,表现为血流暗淡、流速低。因此,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血压下降及肾前性的肾功能不全。另外,患者此时的肺动脉收缩压已升高至70mmHg,NT-proBNP达pg/mL。

此时我们的内心无疑是崩溃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间隔穿孔,常规治疗策略无非三种:开胸手术,介入封堵,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心肌梗死发病不足10天,坏死的心肌尚未纤维化,手术难度非常大,何况合并的心肌夹层无论对外科手术还是介入手术都是很大的挑战。内科保守治疗的风险也比较大,因为患者的心衰、肾衰及感染等只要在目前基础上略微加重一点,临床状况就可能急转直下。比如,穿孔的范围再大一点(心梗后的室间隔穿孔常会继续扩大),肾功能再差一点,感染再加重一点……

团队在讨论后,最终还是决定先保守治疗,为此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此处治疗方案省略字,治疗过程省略0字……)。在精心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稳定了下来,血压90-/50-60mmHg,心率-次/分,肌酐一直维持在-umol/L,但尿量尚可,NT-proBNP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pg/mL,白细胞也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在入院接近两个月时,我们进行了室间隔穿孔的经皮介入封堵。根据缺损的大小、形态及合并的夹层,选用了先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了室间隔的穿孔(仅残余少量分流),室间隔夹层也随之闭合,见图17,18。

图17

图18

术后,患者血压回升到/80mmHg,心率降至70次分,肌酐逐渐下降至umol/L,NT-proBNP也恢复正常。

行文至此,我想老司机们应该都已洞穿本病例的特别之处了。我再简单总结一下。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而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25-0.5%。通常发生于两个部位:如果为前壁心梗所致,那穿孔位置通常在室间隔的心尖段(见图19)

图19

如果为下壁心梗所致,那穿孔位置通常在后间隔的基底段(见图20)。

图20

上述两种穿孔的发生概率大致相当。本病例的室间隔穿孔位置比较特别,位于室间隔中段、累及前间隔及后间隔(图21)。当然,本病例还合并了罕见的心肌夹层,所以实际情况为图22。

图21

图22

另外,室间隔穿孔通常都是冠脉主干病变导致的透壁心梗的并发症,罪犯血管一般为前降支及右冠,罕见情况下可能为回旋支。冠脉的小分支闭塞会造成什么后果?冠脉的小分支供应的心肌范围小,再加上通常有丰富的侧枝循环供应,就算闭塞通常至多引起小面积的心肌梗死,临床上这类心肌梗死病情轻,预后好。本病例的罪犯血管考虑为第一间隔支,其闭塞一般多引起室间隔基底段小面积的梗死。这样的一个小分支闭塞,在本病例却闹出了大动静:室间隔穿孔及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大家熟知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发生机理是主动脉内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血管中膜,致中膜分离形成真、假腔。其实,除了血管壁,还有不少结构可以形成夹层,室间隔就是其中之一。室间隔夹层可为主动脉窦瘤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置换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所致。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夹层,文献中已有一些个案报告,但由第一间隔支这类的小分支血管所致的,据我们所知,是文献中的第一例。

患者入院时处于低血压休克状态,在IABP保驾护航下急诊PCI开通闭塞的血管,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在监护室里患者度过了穿孔及夹层扩大、心衰、肺高压、感染、肾衰等等难关,最后成功行介入治疗闭合室间隔穿孔及心肌夹层(据我们所知,这也是文献中的第一例)。我们将病例总结后,投至欧洲心脏杂志(IF:23.),外审5天后即被直接接收。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自然界中的奇谈怪事,常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罕见的疾病,罕见的临床表现等等,背后却是患者的生命及健康。罕见病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罕见,还在于罕见病的表现常超出我们对疾病的常规理解。因此,每一例罕见病,都在对我们发出挑战,都是对我们认知的拷问。在对罕见病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后,我们对于疾病的理解将更全面、更立体,这反过来也将带动我们对常见病的理解及治疗的提高。

基于此,亚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的超声心动图论坛特设立了一个专题:那些一辈子只能碰一例的心脏疾病。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安排了四个病例,很多精彩病例我们只能忍痛舍弃。希望这四个病例能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由于会场空间有限,目前报名人数较多,有意参会的同仁务必在会议通知上报名。若您已报名但因各种原因不能前来,也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名额能留给有需要的人。

最后隆重推出本次会议几个重磅级的讲者。

1、张运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主任

2、王浩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院超声影像中心主任

3、唐红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超声心动图室主任

会议联系人:

马医生(咨询):

刘医生(咨询):

庹医生(学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ys/38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