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浙商传奇曾比马云还要大红大紫,为何

白斑医院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484891.html

年2月26日晚7时25分,央视中断了正在播送的国际新闻,改而临时插播中央关于肯定步鑫生改革精神的消息。

那是步鑫生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从小裁缝到厂长

年1月,步鑫生出生在钱塘江口海盐县一个裁缝世家。

步家裁缝铺在当地原本赫赫有名,但步鑫生9岁时,父亲病逝,从此家道中落。步鑫生11岁才上小学,他体弱多病但活跃好动,瞒着母亲去江里游泳,马路上滚铁环踩高跷,喜欢踢足球;文艺方面步鑫生也是小能手,会打腰鼓,美工比赛拿过第一名,能用口琴吹一百多首曲子。

步鑫生辍学后跟着堂哥学裁缝手艺。他聪明好学,技术一流,小镇上有头有脸的人,都喜欢找他做衣服,逢年过节,步鑫生常常加班到深夜。

业余时间,步鑫生最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觉得保尔身上刻苦、倔强、要强的特质跟自己很像。这跟母亲对他的评价颇为一致:命硬,个性强。

年国家搞“公私合营”,步家的荣昌裁缝铺就此合作化。22岁的小裁缝成了武原缝纫合作社的负责人。两年后他在“大办钢铁”运动中被调任至安吉县邮局晓丰支局,直到年,才重新回到红星服装社(海盐衬衫总厂前身)做裁剪师傅。

▲年在安吉县邮局晓丰支局工作的步鑫生

据早年就与步鑫生相识的林坚强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步鑫生就已表现出十足个性:胆子大、悟性高、办法多,主观意识很强,“认为不合理的事,即便是顶头上司,也敢当面顶撞。”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小个子、穿着考究的精瘦男人说话时不停挥动手臂,神采飞扬。

这时的步鑫生,已经因为敢想敢说特立独行,成为厂里的争议人物。红星服装社是家县属集体企业,十几年发展毫无起色。改为海盐衬衫总厂后经营僵化,养了诸多闲人。步鑫生看不过去,当车间主任时,他就提出建议:多劳多得,要在工资上进行奖励。这在当时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点“大逆不道”,自然没有领导采纳。

年,业务突出的步鑫生当上了海盐衬衫总厂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两年后升任厂长。他盘算了多时的改革措施,终于可以付诸实践了。

临危受命,大刀阔斧搞改革

厂长的日子更不好过。步鑫生接手的衬衫厂,全厂固定资产只有2万多元,年利润元,发不出老工人的退休金。

生产上不去,步鑫生觉得是“大锅饭”搞的鬼。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肯卖力气干活?彼时安徽凤阳等地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见成效,他活学活用,很快上马了一整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一是借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联产计酬制。做多少衬衫,拿多少工钱,“实超实奖,实欠实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大锅饭”的僵化体制被打破,一些技术熟练的学徒拿到了超产奖,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二是改革劳保福利制度。职工请病假,他亲自核实假条,一天只发四角生活费,根除了“泡病号”的流行病;

三是砸了“铁饭碗”的用工制度。规定严重影响生产秩序、屡教不改者除名,不顾产品质量、态度恶劣者除名。

尽管是技术出身主管生产,步鑫生在销售上也颇有头脑。衬衫厂以前主要业务是代工,给美国日本生产过衬衫,也做过阿拉伯大袍。但步鑫生认为,贴牌加工利润太薄,“饿么饿不死,发么发不了”。他决定“创牌子”,创了牌子价格就能自己定。

早在年,步鑫生就曾带人到上海的衬衫厂参观学习,把服装厂的发展方向瞄准了彼时江浙尚属空白的衬衫业务。掌管衬衫厂后,步鑫生派人常驻上海,研究上海衬衣款式、花型的变化,设计自己的品牌。

最早打出名号的是“双燕”牌衬衫,年,“双燕”成功闯入时尚前沿大上海,并由此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全国各地驻上海的采购员纷纷到海盐看样订货。此后,同样由海盐出品的“三毛”牌儿童衬衣和“唐人”牌男式衬衣也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

外地服装进到上海市场,步鑫生的衬衫厂是第一家。为了抢占服装销售的制高点,步鑫生在大上海打起了招牌。当时淮海路人民广场只有三个大型霓虹灯广告,一个是三洋电器,一个是中国牙膏,还有一个就是“双燕”衬衫。而从上海出发的火车,沿线到处都能看到海盐衬衫厂的广告。为了扩大销路,衬衫厂每年还要举办订货会、展销会。

据步鑫生晚年回忆,他当时搞出了几十个集体企业的全国第一:譬如搞企业宗旨全国第一,搞治厂精神全国第一,搞厂庆厂服厂歌全国第一……但最重要的,还是率先打破了大锅饭、废除了平均主义。

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就叫“改革”。

直到年,步鑫生才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自己被称为“改革者”。他觉得这个词儿很新鲜,而对于自己的举措,此前他一直用家乡土话描述,叫“破旧立新”。

“工厂就要厂长说了算”

回望三十年,步鑫生的破旧立新有太多。

他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厂办时装表演队,作为“活广告”在展销会上登台亮相,并应邀在北京饭店、民族文化宫专场表演,引起轰动;

他设计厂标、制作厂徽、统一厂服、谱写厂歌,举办一年一度的厂庆;

他花几千块在厂门口种植六棵龙柏,为了接待外宾搞了平米的现代化自动接待室。

▲年9月,步鑫生时装表演队到达北京

厂里每年都要组织看样订货会,步鑫生从上海租下5辆小轿车,往返上海、杭州等地机场、车站、码头专程接送客户,轿车在县城内招摇过市,十分显眼,而当时海盐县县委政府也只有一辆北京吉普车;

去新疆看样订货,按常规坐火车来回半个月,步鑫生说耽误不起时间,于是改乘飞机,三天完成任务。

衬衫总厂接待客户要上三菜一汤,现在看来不免寒酸,当时却远超接待标准。某次步鑫生沏了杯绿茶接待来视察的领导,对方大拍桌子:买茶的钱从哪儿来的?!

尽管招待费来自厂里卖边角余料得来的费用,但在当时,严格说来依旧不合规定。步鑫生对此的态度是,“红头文件合法不合理,所以我必须要打破它。”在一个四处是条条框框的环境下,“冒天下之大不韪”,他的处境可想而知。

告状信满天飞,说他“比资本家还资本家”。但步鑫生不在乎:这是为了企业发展,企业形象不好哪有客户?没有客户哪有订单?他表示自己很想得开:大不了回家做裁缝。

最大的争议还是他打破大锅饭、砸了人饭碗。步鑫生开除工人、严格审查假条,还砍掉了三分之一的行政人员去充实生产一线,被人骂成“举着鞭子的资本家”。

年,县里一位副书记写了个条子托人带给他,步鑫生一看:“劳保福利、固定工资都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的,要改回去”。他当场撕了条子,“什么改回去,工资发不出你来发?”

当年新华社的报道《步鑫生的“上下内外观”》,或许相对准确地描述了他当时的境况和风貌:

对下——不怕后进群众吵闹

对上——不怕错误领导的压力

对外——不怕社会上的闲言碎语

对内——不顾亲友的劝阻

很多时候,专制强硬的步鑫生确实像个独裁者,他的做法被总结为两点:一是“工厂就要厂长说了算”,二是“要让企业家当厂长”。

里里外外到底得罪了多少人,步鑫生自己也数不清。但铁腕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据《海盐史志》记载,年,海盐衬衫总厂生产衬衫多万件,工业总产值达到.58多万元,利润58.8万元,上缴国家税款49.5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年增长4.3倍、4.2倍和2.6倍。

海盐衬衫总厂由此成为海盐县首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也是当时浙江省最大的专业衬衫厂。

中央大加赞赏,步鑫生成改革榜样

企业做大了,步鑫生这个充满争议的厂长也引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ys/3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