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事出有因的世界,肿瘤的发生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源于人们对肿瘤危险因素以及健康状况的忽视,得病以后,很多人都会反思为何肿瘤和自己搭上关系,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乳腺癌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一、家族史与乳腺癌相关基因
年,Anderson等人就注意到有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的美国妇女其发生乳腺癌的几率较无家族史的高2-3倍,若一级亲属在绝经前患双侧乳腺癌的话,则相对危险度更是高达9倍。上海于-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4.50(95%可信限2.09-9.68)。由此可见乳腺癌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生殖因素
妇女的乳腺在青春期受卵巢激素的作用发育成熟,而乳腺细胞受每月体内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升高而发生生理性的增生改变。这种细胞增殖分裂的形式于妇女绝经时终止。乳腺癌的发生与下述的多种生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初潮年龄
初潮年龄小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大,而大多数研究提示初潮年龄与绝经前和绝经后的乳腺癌均有关系。按美国的经验,初潮年龄推迟1岁乳腺癌的危险度减少20%。有些作者报道初潮年小的育龄期妇女其体内的激素水平较高,而月经周期较短,因此暴露于内源性激素环境中的程度较大,这可能是造成这部分妇女易患乳腺癌的主要原因。
(二)停经年龄
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45岁前人工停经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55岁后自然绝经者的1/2。目前停经晚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已被证实,据美国的资料,停经每推迟1年则增加患乳腺癌的几率3%。无论是初潮早还是绝经晚,实际上是妇女的月经史延长了,有资料报告40年以上月经史者比30年以下月经史者发生乳腺癌的几率增加1倍。
(三)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的长短目前也比较一致的认为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20~39岁期间月经周期蕴短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大。这可能是因为短月经周期者的黄体期相对校长,而雌激素与孕激素在黄体期中均为高水平。月经周期
较长,无论是否规则,都会降低乳腺癌的危险性。
(四)第一胎足月妊娠年龄和次产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未育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生育过的妇女大,而妇女第一胎正常妊娠年龄越小她一生患乳腺癌的几率也越小,由于第一次足月妊娠可以导致乳腺上皮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趋成熟,而成熟后的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基因突变能力,因此第一次足月妊娠年龄越早,乳腺组织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突变的几率越小。研究还发现,高次产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小。
(五)哺乳史
早在年就有关于未哺乳妇女易得乳腺癌的假说。该假说符合乳腺的生理与乳腺癌的发生学,目前30多项相关的研究中已有半数显示长时间母乳喂养所减少的乳腺癌的危险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