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抑郁障碍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以上,有反复发作的可能。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趋向慢性化,造成病程迁延。患者可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在整个临床相中,不应出现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症状群,一旦出现,应诊断为双相障碍。ICD-10(the10threvisionoftheInternationalStatistic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andRelatedHealthProblems,ICD-10)中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包括恶劣心境)等。
抑郁障碍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30岁,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可能,女性多于男性(1.5:1~2:1)。单次抑郁发作的平均病程约为16周,发作后痊愈平均需要20周左右。若不治疗,病程一般会持续6个月或更久。
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15%~50%的患者不再复发。第3次以上发作,治疗缓解后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几乎是%。抑郁症状缓解后,患者一般可恢复到病前功能水平,但有20%~35%的患者会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受损。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即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DA)能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5-HT、DA、NE系统并不是独立运作,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相互影响。
抑郁障碍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个体的遗传素质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论尚不明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年版)》第五章“抑郁障碍”。
《精神药物与临床》摘编
年12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