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为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也称卒中,一般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
无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都会导致脑细胞无法得到血液供应发生不可逆的缺血坏死,并继发瘫痪、失语、认知能力损害等严重后遗症乃至死亡。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的疾病,我国的卒中患病率高、社会危害大,防治任务艰巨,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宣传卒中防治知识,为自己和家人增加一份健康保障。
↑图为血管破裂↑
↑图为血管堵塞↑
卒中一旦发生,除了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还会使其家庭花费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因此,对于公众来说,防治卒中的重点是避免卒中发生,即使发生也要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要达到这个目标,最主要的是两点:
(1)控制卒中危险因素,降低患病风险;
(2)在卒中发生后迅速就医,减少致死致残率。
为了做到早识别、早就医,公众也应当具备卒中症状的基本知识。因此,国外医学界将卒中识别和处理总结成简明易懂的FAST原则并在社会进行了大规模科普教育。
FAST原则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F-face(面部)
露齿或微笑动作时
两侧面部运动不对称;
A-arm(手臂)
抬起两侧手臂持续10秒时
一侧手无法抬起或抬起后下坠;
S-speech(言语)
发音含糊
用词错误或者不能言语;
T-time(时机)
出现上述三种症状时
应当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医。
卒中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卒中预防主要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等。
只要避免了这十大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生率会大幅下降,其疾病负担,如致残致死率会大大下降。因此一级预防是降低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卒中的十大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一般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90mmHg之下,同时应该根据患者年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及可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是卒中重要危险因素,而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目前,国际上多以体力活动消耗小于KJ/周作为体力活动不足的判断标准,每次锻炼10min、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每周至少3d运动为有效体育锻炼。
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体重指数BMI增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肥胖和超重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饮食,适当减轻体重。
血脂异常
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防治血脂异常应强调以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确切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可以降低卒中发病率,而且改善卒中预后及复发。
不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膳食特点逐渐趋向于高热能、高脂肪和高糖模式,而这些增加了慢性疾病的风险。
心脏疾病
包括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常引起脑栓塞,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酌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糖尿病
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同时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会增加卒中的风险。社会心理压力增加30%的总体卒中风险,重度抑郁发作会增加15%的卒中风险。与卒中后不伴有抑郁患者相比,卒中后抑郁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9%。
酒精摄入
研究表明,饮酒量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是一种J型关系,而与出血性卒中的发生呈线性关系。
为了国人的健康,每一位中国公民均需重视、加强危险因素的防控。
↓点击图片了解套餐详情↓
李洁
神经内科顾问医师
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
擅长
头痛、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肌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神经变性疾病、睡眠障碍等。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原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医师。长期从事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自年起从事脑血管介入工作,可提供脑血管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服务。于医院新加坡总部访问学习,可提供国语、英语服务。工作学习期间参与多个国家级基金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2篇。
↓扫码添加小R,获取更多健康知识↓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