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里淤积大量泥沙,水流就会变缓,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像水在河道里一样。
血栓就是血管中的“泥沙”,不仅影响血流,严重时会威胁生命。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
大多数血栓形成后和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但可能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之所以会突然发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下面这几种血管“天敌”,中招越多越容易发生血栓。
血管“天敌”黑名单1、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
常在外面应酬,餐馆里的菜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时间长了,血管堵塞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2、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
从养生角度来说,晚上11时到凌晨四五点钟,是保证肝脏代谢血流的时间。
熬夜时,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
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
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
还有研究发现,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4、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人体下肢血管有问题,血栓的几率就会增加4倍。
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专家:记住“三五七”原则,血栓绕道走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简单易行,又有很好的养身效果,而且任何时候做都不迟!
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走路防血栓,要注意“三五七”原则: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米以上,且保证30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
“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五次以上。
“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例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次。身体极好者可达到次;身体不好者不要超过次,具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节。
如果觉得“三五七”原则太难记,那就记住一句话: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了。
血栓是隐蔽杀手,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而且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但是在发生血栓前期,身体都会有一些求救信号,这些小提示才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血栓前期的“求救信号”脑血栓前期一般是有迹可循的,留心以下十大常见前兆,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1.口眼歪斜或流口水
一侧面部无力或麻木,微笑时发现嘴巴歪了,或刷牙时嘴巴兜不住水,甚至流口水。
2.偏侧肢体无力,即“偏瘫”,可分为上肢无力和下肢无力两种
上肢无力的表现会发生在夹菜时不由自主掉落,系扣子费力等。下肢无力则可表现为行走时向一边倾斜、“跑偏”,甚至有“拖腿”的动作,行走不稳、步态异常。走路时不自觉地反复跌倒,尤其转头、仰头时容易出现。
以上情况要注意进一步发展成脑血栓的可能。
3.说话不利索
忽然一段时间发现说话费力,大舌头,别人听不懂。
4.视物模糊
由于给眼睛供血的动脉闭塞,或负责分析视觉的大脑中枢受损,病人可能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
5.突发头晕
这是脑血栓极为常见的一个信号,表现为头昏沉、头闷感,甚至有天旋地转、身体不稳、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大汗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脑内负责协调身体平衡的部位出现了异常。
6.头痛
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或原有的头痛性质改变,多表现为疼痛持续不缓解,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7.呛咳、吞咽困难
吃饭或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吞咽费力,可以伴有言语不清楚、声音嘶哑等情况,提示是负责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或中枢出现了异常。
8、记忆力突然减退、读写困难
有的病人会突然叫不出人名、物名,不能正常地计算或书写,或是老忘事儿。这提示负责高级思维的大脑皮层出现了异常。
防血栓,注意不要“惹恼”它血栓的一个罪魁祸首就是——颈动脉斑块。
水管不注意清洁就可能会被杂质、沉淀物堵住,而无法正常供水,时间长了水管就会彻底报废!其实我们的血管也是一样,一不小心也很容易造成堵塞,一旦堵塞,身体就可能瞬间“垮掉”。
一般来讲,导致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有10种:其中3种是不可改变的(家族史、男性性别、年龄大),7种是可防可控的,分别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持续精神紧张。
具备上述危险因素越多的人,发生动脉粥样斑块的可能性就越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