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急性脑梗死(ACI)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率的70%[,积极探索脑梗死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近些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脑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脑梗死的病因不同。而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有效治疗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降低致残率,因此针对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一直是研究热点。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对临床医学而言,是治疗与诊断的基础,它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预后与复发率、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的选择等存在着巨大的联系,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的工具,因此对其深入性研究有着极为广泛、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于脑梗死的分型研究很多,常见的有年提出的OCSP分型[,现在多采用最基础及最广泛分型为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后面在TOAST分型基础上演化出CISS分型等等,我们将分次将OCSP分型、TOAST分型、改良-TOAST和中国CISS分型的标准、临床意义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对ACI临床治疗提供具有依据性的研究。
今天介绍OCSP分型:
OCSP型
该分型是年Bamford等在牛津郡社区脑卒中研究中提出,以原发脑卒中所致的最大神经功能缺损时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四个亚型: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该型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完全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同向偏盲,高级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视空间障碍、计算力障碍、朗读困难、书写困难及意识障碍等。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TACI三联征中的两项,或仅有高级大脑功能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3)后循环梗死(POCI):临床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交叉性损害);双侧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眼球协同运动障碍(水平或垂直);小脑功能障碍但不伴同侧长束体征(如共济失调轻偏瘫);孤立性偏盲或皮质盲。
4)腔隙性梗死(LACI):无视野缺损、无高级大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卒中(PMS)、纯感觉性卒中(PSS)、感觉运动性卒中(SMS)、共济失调轻偏瘫(AH)、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HS)。
OCSP分型具有以下优点:简便快捷、临床可广泛应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准确地预测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及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因为其仅依据临床表现可以做出判断,所以对于影像学、医院应用更方便、快捷。但其存在局限性:第一:该分型粗略,未明确不同亚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二:由于不同亚型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有相似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并且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会有变动,因此分型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倚。(待续)
医院神经内一科
联系-、
急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