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是个坑。
神药,这是个坑。
经常有患者就诊时问我,“医师啊,有没有神药啊,能让我远离疾病,电视里、广播里、药店里都有神药”,请允许我无奈但却肯定地说没有,在科学的世界观里神药只能是个坑。
“造神运动”似乎是人类共同的偏好,神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动力,还可以使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完成原来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每个人除了精神生活外还需要物质生活,拜完神仙后还需要回家自己找饭吃。在社会层面上如此,在医药界也是如此。
对于医药的发展,从草药发展而起,因为有心理层面的作用,同时面对复杂疾病与人类长寿永不满足的矛盾,神医、神药也就应运而生。对于病患而言,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不用复杂的生活方式管理、不用有风险手术,只需一粒“神药”就可以,这样最简单。
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一些神药就被陆续推出,走向神坛,匹多莫德、格列卫、莎普爱思、青蒿素、板蓝根等,还有AI也被追捧为神药,给人们添加了不少的疑点。其中包括比较三种典型的心脑血管病药物:阿司匹林、他汀和二甲双胍。
我们将就三种经典的心脑血管病药物,针对其精准的适应症和副作用,揭示药物背后的故事,还这些好药一个真相。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从其诞生至今有近年历史。一粒普通的止痛片(镇痛、解热、抗炎),后来因发现其有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后又发现有抗肿瘤作用(走上神坛的助推器)、预防和延缓白内障,从而走向神坛,坐上神药第一把交椅。这里不说其神奇作用,只谈其走下神坛的原因。
1、阿司匹林,不按体重选择服药剂量,等于无效;
年最新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是要看体重的!75-mg/d这个剂量对于50-69kg的人来说确实效果很好,能够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25%,但是对于70kg以上、50kg以下的人就几乎没有明显效果了,而且他们的发病或死亡风险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阿司匹林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毫无争议,有关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获益或者获益风险比近年一直存在争议。
对于心血管疾病危险中等的中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基本没有益处!
临床实际工作中,除了行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分层,并基于危险分层进行一级预防以外,还应强调各种危险因素的综合管控,如果控制不好,即便中等危险也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对于出血风险也应常规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阿司匹林使用的安全性,确保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获益大于风险。
他汀
他汀最初是以一种降脂药物而面世的,当发现它有血管保护和逆转血管斑块时,人们不禁会有意外之喜,当出现神经保护和防治肿瘤作用时,人们开始忘乎所以,称其为神药。
一、应用他汀时,不应忘了它的副作用。①高血糖;他汀(尤其是大剂量他汀)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②肌肉疾病可能算是他汀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5%;·③肝酶异常;·④记忆和认知障碍。·
二、他汀的主要应用在卒中的一级与二级预防用药
中国是卒中大国,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狭窄。而中国血脂异常防治现状存在三低:知晓率底31%,治疗率低19.5%,控制率低8.9%。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病理学过程。他汀是目前唯一推荐的急性神经保护药物,他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发病前已经服用他汀的患者,急性期应该继续使用他汀。
一级预防指南:
1、糖尿病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
2、对于原发性LDL-Cmg/dL的人群,应采取中、高等强度他汀药物治疗。对于40-75岁、LDL-C为70-mg/dL的糖尿病人群,应采取中等强度他汀药物治疗。
3、血脂异常伴高血压高危、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70mg/dL以下或使LDL-C水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
4、确诊的不稳定斑块(包括软斑块或混合性斑块)患者建议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5、确诊的颈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应当每日给予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
二级预防指南:年缺血性卒中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也无论LDL-C的基线高低,原则上均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他汀治疗。
1、缺血性卒中发作时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在急性期继续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合理的。
2、除非有禁忌症,有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女性和≤75岁的男性,应将开始或继续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作为一线治疗。
3、在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ASCVD患者中,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有禁忌或存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时,如果可以耐受应以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作为第二选择。
4、对于年龄75岁的临床ASCVD患者,要评估ASCVD风险降低的获益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并在启动中等或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考虑患者的偏向性。对于能够耐受的患者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
5、缺血性卒中和合并ASCVD的患者应根据ACC/AHA胆固醇指南进行管理,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建议和用药建议。
6、对于可以接受他汀治疗的AIS患者,住院期间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合理的。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除了降糖作用外它还能够减肥、抗癌、改善睡眠、预防痴呆、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等,俨然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万能药物了。
这对应了我们糖尿病大国的位置。在众多品类的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因疗效好,副作用少,且有辅助减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功效,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公认的2型糖尿病基础、全程用药。二甲双胍的降糖优势体现在:降糖效果与剂量正相关、降糖效果不受体重的影响,可与许多其他各类降糖药联合使用。
二甲双胍,让降糖变得如此简单。二甲双胍可以说是降糖一线药。而其它发现的效应则增加了其神性。
1.其实减肥抗癌这些效应只是一些实验室的发现,初步的研究远不能得出最终定论。我们千万不要相信这些没经证实的作用,夸大其作用,将其推向神坛,这里可能其副作用一定会出来。
2.二甲双胍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疲倦、头晕和皮疹。还有肝肾损害。
3、指南推荐。
①根据肾功能调整二甲双胍剂量。
②与以前主张不同的是,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造影剂后应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而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前48h应当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结果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③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急性心衰等)是二甲双胍使用的禁忌证。年,ADA糖尿病指南指出,如果肾功能正常,二甲双胍可用于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④对于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我们应该理解:任何事情均有两面性,药物最终是一种药,而非食物,它首先得有严格的适应症,同时它也有副作用,禁止乱用。
?
卢旺盛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
目前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医院神经外科从事本专业10年余,先后于国内顶级医院、医院、医院交流学习。目前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技术协作联盟“脑瘫助残项目”专家委员等。《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华微创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年因“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获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因“便携式机器人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获得搜狐自媒体医生领袖称号;积极参与脑血管病科普宣传,年获得搜狐号健康优秀医生作者奖。主编和主译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院介入科主任,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脑肿瘤、癫痫、脑卒中后遗症、脑瘫等脑科疾病的治疗,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领域造诣颇高。至今开展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等神经介入术数千例。
北京普华脑科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