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疟疾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症状

疟疾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症状

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1)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2),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3)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1)蓄作:休止为“蓄”,发作为“作”。外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交争则发作,邪正相离,邪气伏藏则休止。

(2)寒栗鼓颔:栗,颤抖。鼓,鼓动。寒栗鼓颔,即因为寒冷使浑身颤抖。牙关鼓动。

(3)汗空:即汗孔。

黄帝问道:一般说来,疟疾都是由于感受风邪而引起,它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见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犹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颔鼓动;太阳经气虚,就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偏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得寒冷。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阳盛阴虚,内外皆热,就会发生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内之故。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故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所以每日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了疟疾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症状。

疟疾,俗称“打摆子”,属于外感疾病范畴,虽四季皆有,而以感受风邪、暑邪为主,多发于夏秋两季。疟疾发病的一般规律:先寒战,接着发热,最后出汗热退。寒战是初期症状,多为全身战栗。之后全身灼热,有面部发红,口渴之象。随之大量发汗,所有病象消失,体温如常。如此反复,或每日作,或间日作。如不有效治疗,则一定时间后,病情加剧。

疟疾有寒热,外感之疾亦有寒热。但不同的是外感之寒热为同时出现,而疟疾之寒热非同时出现,是寒热往来,交替出现。《内经》所指疟疾包括现代所指之疟和一些类似疟疾的外感热病,鉴别要点是把握其发作有时,定时定点的特点。由于病理机制各异,治疗施药亦异。外感一般施以辛温或辛凉解表之法,如桑菊饮、银翘散或麻黄汤等。疟疾之治则要根据寒热之多寡,病位之不同而鉴别用药。如热多寒少为温疟,当以甘寒生津,救阴清热之法,方如青蒿鳖甲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hy/35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