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医生视角下的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脑部血管各类疾病的统称,包括外伤所致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但不包括外伤所致的脑血肿、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脑部血管既包括了颅内血管,也包括了一部分与颅内相连的血管,如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脑血管疾病能造成自发性脑出血及脑缺血,也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s,CVA)或脑卒中(Stroke)。

脑出血按出血部位的不同,分为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VH)及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目前的研究表明,脑出血可能因为脑血管自身的脆弱或异常,如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脑血管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CH)及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等,其也受血管外因素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龄、饮酒及凝血异常等。当局部的血管动力学与血管壁强度的平衡被打破时,即可引发脑出血。脑出血初期的主要症状是剧烈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随着病情进展及出血部位的不同还会伴有偏瘫、偏盲及感觉、语言障碍等,严重的可至昏迷、死亡。

脑缺血可根据缺血的程度和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脑梗死及分水岭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间短暂,发作后不存留神经功能的缺失,脑梗死及分水岭梗死则会残留部分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的甚至死亡。

脑缺血的疾病有很多,可分为血栓性,如房颤导致的附壁血栓脱落、颈动脉斑块脱落、脑静脉血栓等;也有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如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烟雾病、烟雾综合症、脑动脉夹层等。导致脑缺血类疾病发生的诱因有很多,目前理论上还没有定论,但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伴有长期大量的烟酒不良嗜好等,均会增加脑缺血的发生几率。

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多样,多与梗死部位相关,有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累及感觉功能、语言功能、视觉功能等多种神经功能,且日后康复困难。

诊断脑血管病最重要的检查就是血管造影,目前国际上在确诊脑血管病时的检查为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它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血管内壁是否完整、平滑,结合新技术运用后更可以观察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且在检查的同时可以进行血管内治疗,即介入治疗。但此种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导致出血或梗死。

目前临床最常用、最普遍的检查方法为CT及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检查,CT检查适用于各类急慢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成像速度快,设备普及率高,通过CT血管造影(CTA)技术,更可以无创地观察颅内血管形状及病灶位置,但缺点是分辨率稍低,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分辨;MR技术无辐射,对于小儿、孕妇等也适应。此外,MR对于颅内结构成像清晰,急性脑梗死脑改变的发现时间较CT早,还可观察到海绵状血管瘤等微小病灶,但MR血管造影(MRA)对于血管显像差于CTA,而且受出血后含铁血黄素影响大,检查时间长,因此不常用于急诊出血类疾病。

还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可对颅内外血管进行超声检查,无创且费用低廉。对于缺血性疾病,还可行CT灌注、MR灌注、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等血管灌注检查明确梗死范围,以便对症处理。

脑血管病一旦发生,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缺血,均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因而应当以预防为主。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都对脑血管病的发生起到了延缓、阻遏的作用。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定期的脑血管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不过,即使发现脑血管病也不必惊慌,目前现有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可以挽救大部分人的生命。

对于慢性缺血性疾病,可以先行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改变凝血状态的药物,也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逐步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当然,对于颈内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颈动脉介入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解决颈内动脉狭窄的问题,适用人群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目前研究认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钙化较多的“硬”斑块及常导致栓子脱落的“软”斑块,年龄越轻受益越大;介入支架置入术适用于急性的闭塞、高位闭塞以及高龄等不适于手术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介入手术和颅内外血管联通术,前者适用于颅内动脉硬化引起的狭窄及动脉夹层,后者证明对烟雾病和部分烟雾综合症有一定效果。对于急性脑缺血、梗死的患者来说,及时辨明梗死的血管和及时采取溶栓、介入治疗对于挽救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的患者可通过神经科的及时治疗缓解症状。部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可能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等外科治疗措施以挽救生命。

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很多患医院进行诊治的机会就离世了。急性出血时,可急行介入手术、显微外科开颅病变治疗术,医院开展的内镜等急诊治疗术。当然,未破裂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可能有选择的机会,单纯介入治疗、介入复合手术和导航引导下的显微外科手术可以根除或部分消除患者病灶。

总体来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对神经系统影响巨大。因此,新技术及新理念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脑血管病诊治领域的发展。目前,医院王拥军教授结合国外经验提出的卒中单元疗法,将院前急救、转运中诊断、院内紧急溶栓治疗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脑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此外,医院、医院、医院等医疗机构装备的复合手术室,将血管造影机、CT、MR等同传统手术室整合,可将诊断、治疗及术后复查一站式进行,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发病后生活质量。

脑血管病的诊治工作需要进一步普及脑血管病防治知识,着重于预防和及早发现,采取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措施,建立院后功能康复体系,因此需要社会、医院、家庭的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北京护理学会

THEEND

扫描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女性白癜风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hy/3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