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古冰川,位于中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岷江山脉的结合部,是我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是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也是最容易接近和达到的冰川,被称作冰川遗迹百花园。经过多年时间的沉淀,景区内冰川侵蚀地貌、冰碛物堆积地貌等地貌类型丰富、神奇壮观。
达古冰川现有现代冰川10条,面积约0.54平方公里,形成于第四纪冰河时期,距今多万年,其中,达古17号冰川、16号冰川、14号冰川最为壮美,是整个景区的灵魂所在。
17号冰川属于冰斗冰川,是公园面积最大和可进入性最好的冰川。每年7-9月,冰川表层积雪融化,“冰川层理”清晰展露,记载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交替变化。
16号冰川属悬冰川,与17号冰川并列相连,一直延伸到达古雪山的顶端,冰川层纹横向舒展,朝霞晚彩映照下,绽放日照金山的光彩。
达古冰川的16号冰川位于17号冰川的左侧,与17号冰川并列相连,各有特色,两块冰川一直延伸到达古雪山的顶端,十分壮观。在16号冰川上还有一个冰洞,深不可测,立于冰洞边缘,隐约可见其中形状各异,似水晶般晶莹透亮的冰棱、冰柱,奇妙无比。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百分之九十的山地冰川都出现了消融退缩的趋势,达古冰川也不例外。
这几年,达古冰川管理局一直致力于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在突破中凸显特色。在做一件看上去像“行为艺术”的实验:给冰川“盖被子”。
冰川盖被|摄影张伏自年8月以来,达古冰川管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在达古17号冰川,组织开展“地球工程学”试验,利用人工措施减缓冰川消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飞腾和团队多次来到达古冰川进行科考研究,并开展了“盖被子”实验,这也是国内首次进行“盖被子”实验。‘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少。
冰川盖被|摄影张伏“冰川盖被的行动,我们一直在继续深入,对铺设材料进行了升级。我们引进了南京大学的国际前沿科技,新型辐射制冷技术,铺上了‘纳米’材料,被称为冰川‘盖被’2.0版。同时,‘盖被’时间上,我们也有所提前,以前是8、9月份雪化完才盖被,现在是5、6月份有雪就开始盖,效果更好。此外,我们还准备尝试利用造雪机进行增雪增冰作业,开展人工增雪增冰对减缓冰川消融的效应研究”,达古冰川管理局局长文定清介绍说,“我们还成立了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家工作站,聘用专家指导景区减缓冰川消融的工作,同时指导我们环境保护的工作。我们还成立了冰川保护人才港,培养本土化冰川保护专业人才,给景区职工和村民讲解如何保护冰川。我们还和香港公益组织合作,建立第三极香港冰川博物馆和第三极香港冰川地标,开展‘让冰川退烧’的公益活动,让香港青少年通过研学到达古冰川,通过一系列课程,认识冰川,认识野生动植物,认识森林草原,倡导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