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6月23日-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一场脑血管病的学术盛宴再次开启。25日上午论坛依然火爆,全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求知欲。论坛上多位知名专家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方面的进展做了精彩报告,今天我们精选了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强效平稳达标更少终点事件——ARB+CCB复方制剂用于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的优势探讨(徐安定教授医院)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0年来我国卒中负担渐重,目前每年有万新发卒中。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超过80%的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并且七成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归因于高血压。因此,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尤为重要,那么具体管理措施有哪些呢?徐教授从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两个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阐释。
急性期:降压获益结论不一,指南推荐暂无定论
目前,关于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能带来获益的命题,几项大型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VENTURE、INWEST等研究发现对卒中患者予以急性期降压治疗,复合血管事件或功能性结局不存在获益;INTERACT、SCAST、ENOS研究则显示对卒中患者进行6h内降压治疗可减少复合血管事件或改善功能性结局。
因此,目前多部国内外指南对急性期是否进行降压治疗也暂无定论,但当血压水平非常时,大多建议进行谨慎降压治疗:如SBP≥mmHg或DBP≥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准备溶栓者应将血压控制在/mmHg。
二级预防:降压治疗获益明确,长效平稳降压是关键
由于高血压可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因此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的血压控制至关重要。多部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高血压伴卒中患者一般应将血压降至/90mmHg。另外,血压变异性增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卒中患者在血压管理中仅仅做到一时的降压达标是不够的,能够长效平稳降压才可更有效地预防卒中复发。
因此,理想的降压药物不仅应具备强效血压控制的作用,还应满足长效平稳降压的特点。CCB和ARB作为常用的降压药类型,在预防卒中和心血管事件方面均获得了多项循证证据的有力支持,也被相关指南明确推荐为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那么,使用ARB+CCB强强联合,在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中是否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单药治疗,ARB+CCB多重机制协同降压效果更强,ChinaStatusII研究发现使用该联合治疗8周后,高血压伴卒中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可高达80%;并且多项研究证实ARB+CCB联合治疗长效平稳降压的效果也显著优于单药治疗;另外,ARB+CCB还具有卓越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可以协同作用于血管,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进而减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中,降压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长效平稳降压是关键。ARB+CCB被证实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强效血压控制、长效平稳降压、卓越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因此,卒中患者在血压管理中可考虑ARB+CCB联合治疗,有效预防卒中复发。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CSATISC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