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长时间的工作、持续性的熬夜加班后,会出现疲劳乏力、头晕、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表现。很多人以为这是由于自己过度疲劳,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造成。实际上,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长期脑供血不足,并且没有及时干预治疗,会使得大脑发生广泛性的病变,还会导致大脑整体机能受到损害,比如说话困难、吐字不清、一侧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走路不稳等症状。
事实上,脑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体,但由于现代年轻人久坐少动、经常熬夜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偏爱吃肉,大量摄取高热量食物等原因,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呈低龄化趋势发展。
一般情况下,当大脑出现供血不足时,大脑会释放4个信号头晕头痛
顾名思义,脑供血不足其实就是大脑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而大脑一旦缺氧,患者自然就会有头晕的感觉。这种头晕和普通的头晕不一样,严重的会晕倒在地或者昏厥。
频繁打哈欠,嗜睡
人在疲劳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打哈欠。这一信号是在提醒你不要过度疲劳,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及时休息恢复元气。但如果经常频繁地打哈欠,每天昏昏沉沉,一直想睡觉,那么这就是大脑缺氧、缺血,即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面部发麻,视物不清
由于大脑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的状态,导致脑部分析区域、感觉神经纤维受到了影响,从而会出现面部发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的感觉。有些人会视物不清,甚至还会突然失明。有些人则会有听力减退,经常耳鸣。
说话困难、吞咽困难
在脑供血不足早期,许多患者都会出现说话困难、吐字不清、突然嘴歪等症状,在吃饭的时候,也会明显感觉吞咽困难。有些患者在走路的时候会步伐不稳,甚至容易摔跤。而这主要是由于脑供血不足使得运动神经功能失灵,患者便会出现上述症状。
虽然脑供血不足会对大脑造成破坏性的损害,但值得庆幸的是,患者在脑供血不足早期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冬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种考验,好发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受到冷空气影响,气温突然降低,气压升高,外周血管快速收缩,血管阻力升高,同时,受到寒冷的刺激,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容易引起血管斑块破裂、血管痉挛及血小板聚集,而出现血栓,进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五个方法远离脑血管疾病1.保暖防寒
入冬天冷,全身皮肤、肌肉、血管都会收缩,而脖子总露在外面,天冷时肌肉更容易紧缩。时间长了可能使颈部肌肉持续痉挛、收缩,加重血流循环障碍,甚至导致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眼花、记忆力下降等。
与此同时,天冷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减慢。当人体从安静状态忽然变动体位时(如翻身或转头),都可能导致头昏眩晕发作。这就是中老年人常在夜间翻身、早晨起床时发生短暂性眩晕或历时数分钟、数小时不等的头昏眩晕的主要原因。
二、饮食
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浓油赤酱,高油、高盐、高糖,荤多于素,多余的脂质不仅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引发血栓。正确的方法是,多吃天然的,少吃人造的。
三、吸烟
长期吸烟会导致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尼古丁、一氧化碳、氧自由基、多环芳香烃及丁二烯等多种有害物质,干扰血液中的脂肪代谢,破坏血管弹性,损害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血栓的形成。
四、熬夜
长期熬夜可能带来心梗风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五、适当锻炼
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防止左室功能减退和运动耐力降低,逆转异常的心脑血管结构和生化的改变。一般情况下,不要做爆发性运动或活动,如突然的跳跃、转体、提重物、抛东西等。运动中若出现过度疲劳、胸闷、胸痛、头痛、面色苍白、气促等,表示心脏无法承受此运动或活动量,应立即停止,并充分休息。如果患者心情舒畅,感到精力较充沛,夜间睡眠好,没有其他不适症状,说明运动量适度,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睡眠差,则说明运动或活动量大,需要减轻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