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教授脑血管病2017重大进展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第一届年会

特别报道

又到了年终岁尾开始总结的时候了,年神经学界发生了哪些事?有哪些可能影响神经医学未来发展或是指南推荐的研究出炉?

在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第一届年会上,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王拥军教授给大家分享了《脑血管病重大进展》精彩报告,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年神经界的大事,我们主要通过以下10个研究来看一下,最新的研究结果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有哪些影响。

1.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新黎明的曙光

DAWN研究:发病6-24小时的取栓治疗。

该研究为全球多中心的、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研究最终纳入了例患者,其中取栓治疗的患者为例,常规治疗患者为99例。

研究结果显示:

尽管最终纳入的患者数量不多,但是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患者9天的Rankin评分显示,取栓的患者与不取栓的相比,0-1分的比例明显增加。

研究启示我们:对于发病6-24小时有错配影像特征的缺血性卒中,使用取栓加标准治疗优于单纯标准治疗。也就是说,取栓治疗的时间窗可以不再是6小时,可以延长到24小时。对于患者来说,可能超过半数的患者都将有取栓的机会,包括24小时内转诊的危重病人。

2.新型取栓装置:需要接受更多的临床检验

ASTER研究:与传统的支架取栓相比,新型负压吸引取栓装置(ADAPT)是否同样有效?

研究同样为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纳入了例患者,其中例采取新型取栓装置,例应用传统取栓装置。

研究结果:

结果很遗憾,新型取栓装置的疗效并不优于传统取栓装置。

研究结论:对于前循环适合取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支架取栓相比,使用接触吸引的取栓方式并不产生更高的血管开通率。

3.新型溶栓药物:难以超越经典

NOR-TEST研究:替奈普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如何?

研究为开放标签、盲法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1例患者,其中例应用替奈普酶治疗,例应用阿替普酶治疗。

结果显示:

研究结论:1.替奈普酶并不优于阿替普酶,安全终点相似;2.入组这个研究的大多数是轻型卒中患者,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以考察:替奈普酶对于重型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替奈普酶不劣于阿替普酶。

4.脑室内溶栓:新的治疗选择

CLEARIII研究:脑室出血的患者是否在脑室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白癜风患者同享健康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xiwb.com/nqshf/3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