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训练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做好准备。训练时,尽量由患儿主动完成抬头动作,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诱导抬头。抬头训练应在俯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交替进行。
(一)俯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用前臂支撑身体。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部前方,用颜色鲜艳、可发光或发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同时对患儿说:“抬头、抬头”。
若患儿不主动抬头,训练人员可用手指叩击患儿颈后,诱导其抬头。
患儿俯卧在楔形垫或枕头上,把较高的一侧垫在胸下。
患儿双腿伸直,双手前伸。
将玩具放在患儿头部前方或上方,鼓励患儿抬头看玩具,并伸手抓玩具。
(二)仰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当患儿的头稍有后仰时停止。
(三)坐位头部控制训练
患儿双腿分开,坐在训练人员的大腿上。
二、翻身训练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患儿翻身,可扩大患儿的活动范围,为爬做好准备。
(一)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二)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三)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
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三、坐位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玩具和进行其他活动。
(一)矫正异常坐姿训练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
训练人员坐在患儿对面,用双腿轻压患儿双膝,使其以下肢伸展。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关节,使患儿抬头,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采取异常坐姿。
训练人员注意避免牵拉力量过大,引起患儿肩关节半脱位。
(二)椅坐位训练
患儿坐在高背的靠椅上,双腿用布垫分开,双脚踩在踏板上。
在患儿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儿双手在桌上自由活动。
此训练适用于重度手足徐动的患儿或年龄在1岁以内的小儿。
(三)骑坐位训练
本训练适用于下肢肌肉痉挛内收的患儿。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骑坐在长条凳子或训练滚筒上。
两脚踩在地面上,放平。
伸出双手,轻扶凳面,保持坐位。
(四)坐位平衡训练
患儿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双腿稍分开,脚平踩在地面上坐稳。
令患儿上举物体,身体旋转。
四、爬行训练通过训练患儿爬行可提高患儿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同时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础。
(一)辅助膝部爬行训练
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双上肢伸直。
训练人员用双手握住患儿膝后部,帮助其练习爬行。
(二)辅助髋部爬行训练
患儿用手和双膝支撑身体。
训练人员抬起患儿髋部,帮助患儿练习爬行。
(三)辅助踝部爬行训练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握住患儿脚踝。
训练人员诱导患儿向前移动,令患儿先伸出一只手,然后紧接着前移对侧下肢。左右肢体交替进行训练。
(四)自主爬行训练
用玩具吸引患儿自主爬行。
五、站立训练此训练可延长患儿站立时间,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时髋关节发育,为行走做好准备。
(一)用器具辅助站立训练
用带子将患儿腰部适当固定。
用垫子分开患儿双腿,与肩同宽,双脚平放,保持站立位。
在患儿胸前放一桌子,可让患儿在桌上玩玩具,提高双下肢的负重能力。
(二)站立稳定训练
患儿站立,双手扶在桌子上,双脚平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后方,双手扶住患儿骨盆两侧,使其保持站立稳定。
(三)平行杠内站内训练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保持站立。
(四)由坐位站起训练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前方,双手扶住患儿膝关节。
让患儿反复由坐位站起来,练习坐位至站立的姿势转换。
六、步行训练步行对患儿建立自信心及参加各种活动十分重要。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在行走中控制躯干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训练时应及时矫正患儿出现的异常步态并注意安全。
(一)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双手扶住患儿一侧膝关节和踝关节。
训练人员让患儿另一条腿屈膝,抬起,然后足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
患儿站在平行杠内,双手分别握住双杠。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身后,身体紧靠患儿。
训练人员用腿推动患儿双腿,使其前行。
(二)用步行器辅助训练
足下垂的患儿应在配戴小腿矫形器后,练习行走。
患儿双手扶在步行器上,练习独立行走。
训练人员应在患儿身边保护,以免发生危险。
(三)引导步行训练
训练人员站在患儿一侧,拉着患儿手臂,诱导患儿练习步行。
七、上下台阶训练此训练可提高患儿行走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对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一)跨步训练
在平衡杠内,练习跨过高低不同的木块步行,提高行走能力。
(二)辅助上下台阶训练
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后方用双手分别扶住患儿髋部和肩,帮助患儿练习,训练中可逐渐减少帮助,直至患儿能独立上台阶。
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由前方扶住患儿的髋部和膝,帮助练习。
(三)用拉环引导上下台阶训练
训练人员在患儿前方,用拉环引导患儿上下台阶。
(四)独立上下台阶训练
躯干控制较好及上、下肢活动较自如的患儿,可单手扶阶梯扶手上下台阶。
患儿独立上下台阶时,也应进行保护,患儿上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后方,患儿下台阶时训练人员站在前方。
八、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是运动稳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滚筒等器具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促使患儿及时调整姿态,提高反应能力和控制头、颈、躯干和平衡和协调运动的能力。
(一)在治疗球上训练
患儿坐在治疗球上。
训练人员双手扶住患儿身体,轻轻向左、右、前、后滚动治疗球,晃动球体的幅度应以患儿能保持坐稳为准,防止患儿摔倒。
(二)在平衡板上训练
患儿双脚分开站在平衡板上。
训练人员扶住患儿两侧髋部,帮助其身体重心在双脚之间转移。
(三)在滚筒上训练
患儿双手前伸,俯卧在滚筒上。
训练人员缓慢移动滚筒,使患儿随滚侗运动,当患儿手掌能触及地面垫子时即可。
(四)举扔球训练
患儿双肢适当分开站稳,双手将球上举、扔向地面,待球反弹时接住。
九、进食训练应鼓励患儿独立进食,这对改善患儿手的灵巧性和上肢的运动能力十分有益。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进食训练最好在坐位进行。手抓握能力差的患儿,可使用辅助器具进食。
(一)半卧位进食训练
患儿取半卧位,双腿分开。
让患儿双手持物进食,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
训练人员要注意避免患儿进食时呛咳,确保吞咽安全。
(二)坐位进食训练
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带子固定身体。
训练人员将患儿一手掌向下平放,固定在桌面上,辅助患儿另一只手抓握钣勺进食。
(三)用辅助器进食训练
对于抓握有困难的患儿,可将勺把加粗,勺把粗细程度以患儿能握牢为宜。
(四)用特制杯饮水训练
可让患儿使用双柄杯子饮水,训练患儿双手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十、穿脱衣物训练此训练是为了使患儿能够逐步做到自己穿脱衣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一)选择适合的衣服
为便于患儿自己穿脱,应选择袖口、领口宽大的衣服,最好不用扣子和拉锁,可用尼龙搭扣代替。
(二)俯卧位穿衣训练
训练人员将痉挛严重的患儿俯卧在自己的双腿上。
帮助患儿先穿上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再穿另一侧。
(三)后方辅助穿衣训练
对坐不稳的患儿,训练人员应从后方固定患儿身体和双下肢,保持其坐位稳定。
穿衣时,先穿障碍较重的一侧肢体。
脱衣时,先脱障碍较轻的一侧肢体。
(四)坐位穿衣训练
患儿坐在凳子上。
训练人员应使患儿的身体保持稳定,防止患儿从椅子上跌滑下来。
十一、洗漱和入厕训练应尽早教会患儿进行每天的个人卫生活动,如刷牙、洗漱、便后处理及控制大小便等,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一)刷牙训练
患儿握住牙刷柄。
训练人员握住患儿手臂,协助其上下刷牙。
(二)洗脸训练
将毛由缝成套,套在患儿手上洗脸。
(三)坐便训练
坐位不稳定的患儿可用有靠背的坐便器。
(四)安全入厕
坐便器附近应设扶手,供患儿便后清洁和穿脱裤子时扶持。
三甲智能康复赞赏